高血压动个小手术就“稳住”?只需1微升血样,就能进行阿尔兹海默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走进上海市生物医药科技产业促进中心主办的上海医疗设备与生物技术展览会(BIO-MED 2025)现场,像是踏进了一座“未来医疗实验室”,医疗黑科技们不约而同地“卷”起来,有的把手术做到更快更准,有的试图用一台设备解决多个病种的治疗需求,还有更多国产设备、数字化实验室、新药“漂洋过海”的故事……
手术创新与精准透析,
“慢病快治”背后的新答卷

美敦力今年带来的是一台专为难治型高血压患者研发的肾动脉射频消融仪。“过去,大家都觉得高血压只能靠吃药慢慢耗。但对于那些怎么吃药都控制不住的人来说,传统药物治疗就像一场疲惫的拉锯战。”美敦力展台工作人员介绍。
而手术,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整个过程约一小时,如同进行一次精准的“神经阻断”。“它是通过肾主动脉周边交感神经的阻断,利用射频能量消融来阻断神经,进而实现降压,”工作人员比喻道,这像是找到了血压失控信号传导路径上的一个关键节点,并巧妙地按下了“暂停键”。据介绍,这项技术目前已经在全国50多家医院落地,瑞金、中山等医院都参与了临床实践。

沿着展厅,贝朗爱敦的透析机也吸引了不少“围观”。在血液净化这场“与时间赛跑”的马拉松里,贝朗爱敦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对透析患者来说,每一次治疗都是一次和生命的谈判。”
贝朗爱敦展台工作人员向记者展示新一代 Dialog iQ 设备。“它不只是一台常规的血液透析设备,更像是‘血管守护者’。独特的单身交叉透析技术可以更好的保护血管通路,就等于给患者的透析之路多争取时间。”另一台OMNI血液净化设备则让治疗从单一走向多元,“而 OMNI血液净化设备则集成了体外二氧化碳清除等多种功能,一机多用,提升了治疗体验。”据介绍,该产品在体外血液净化治疗过程中提供动力及安全监测,与兼容的一次性使用耗材联合使用,支持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体外二氧化碳清除治疗、血浆置换治疗,从而实现多脏器支持。
创新在上海“加速生长”

探展的脚步来到和黄医药展台,在这里,关于大分子新药与全球化的讨论成为一大亮点。“大家可能更熟悉和黄医药在小分子领域的创新药全球化,其实我们这两年已经迈入大分子新药研发的新阶段。”和黄医药执行副总裁崔昳昤介绍,公司自研的HMPL-A251大分子新药于近期获得美国FDA药物临床试验申请批准,成为首个中美双报产品。“我们实现了从上海到全球的新药研发、生产和注册的一体化布局。”
围观的不只是某一款创新药,更是它背后那条“从中国原创到全球上市”的路径。崔昳昤表示,“第一次出海的企业,最大的障碍是不熟悉各国的准入标准。就像旅游需要地陪一样,我们选择与熟悉当地规则的企业合作。”这种合作模式正在催生新的产业生态。“产业正在从纵向集成转向专业化分工。企业不需要追求从Biotech到Biopharma的全链条,而是应该把最擅长的环节做到极致。”

转身来到赛默飞展区,扑面而来的是实验室设备的“黑科技”感。“Orbitrap Astral Zoom超高分辨质谱仪每天能高通量分析300份样品,覆盖上万种蛋白组合,帮科学家用更快的速度找到生命的奥秘。”赛默飞展台工作介绍道,而另一项展品Attune Xenith全光谱流式细胞分析仪,只需1微升样本就能一次性精准检测40多种神经退行性疾病标志物,成为阿尔兹海默等疾病早筛的“秘密武器”。“过去一个项目要取大量样本、等几天结果,现在只要一点点血,半天就能出结果。”
国产培养基、超低温冰箱、本地定制色谱仪……这些贴近一线需求的本土化产品,也成为现场交流的话题焦点。“我们和中国客户黏性很高,在上海有全球最大的客户体验中心,就是希望通过长期深度服务,和行业一起成长。”赛默飞展台工作人员说道。

作为扎根上海的企业,复星医药已连续27年参与BIO-FORUM,见证了这一平台对生物医药创新和国际合作的持续推动。在他们看来,BIO-FORUM已不仅仅是一场展会,更像是每年一次与全球创新同行“对表”的节点。
今年,围绕“前沿技术”“创新生态”的主题,复星医药展示了多项最新成果,并与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和企业代表交流经验。展台工作人员表示,这样的行业对话有助于企业保持创新动力,加快成果转化,未来,复星医药期待通过这一平台与更多合作伙伴携手,共同助力生物医药创新生态的繁荣发展。
企业及专家观点不代表官方立场
作者:许织
↓分享
↓点赞
↓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