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起小喇叭,嗒嘀嗒嘀嗒”……排练厅里,一群孩子攥着道具枪,额头沁着汗,喊出的口号虽稚嫩却铿锵。这是华漕学校创排沪剧《战歌》时的一幕。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这所深耕沪剧教育25年的学校,以本土抗战历史为蓝本,让少年们在唱念做打中,完成了一场关于家国与传承的成长课。
《战歌》是一部以1942年上海沦陷时期为背景的校园沪剧。故事发生在育民学堂的课堂上,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展现了日伪统治下中国人民尤其是青少年的民族气节与抗日精神。
它的诞生,源于一次双向奔赴的契机。华漕抗战史迹陈列馆是全市首个街镇级抗战纪念馆,集中反映了华漕地区积极投身抗日斗争作出的卓越贡献和巨大牺牲。华漕镇想以此结合抗战胜利80周年主题,排一出沪剧,便想到了有深厚的沪剧文化积淀的华漕学校。“不能只演现成的戏,更要讲华漕人自己的故事。”谈及《战歌》的缘起,华漕学校副校长钱佳颖回忆,学校以往多聚焦经典剧目,而这一次决定打破常规:要让孩子演身边的历史,而非遥远的“别人的故事”。为此,团队从4月就启动了剧本创作,第一时间想到了“老搭档”——上海沪剧院的徐蓉。这位国家一级演员,已与华漕学校合作十余年,对学校的沪剧教育脉络了如指掌。“徐老师一听说要挖华漕抗战史,就觉得这事有意义,主动牵头改编”。剧本主要围绕青年教师林川与学生陈晓、迎娣等人展开。迎娣因弟弟缺医少药、日伪暴行而情绪激动,欲撕毁日文课本;陈晓则讲述了自己为避开向日军鞠躬而绕路上学的经历,表达出不向敌人低头的决心。林川引导学生们认识到,当前最重要的不是盲目上前线,而是努力学习、锻炼身体,将来用知识和能力报效国家。剧中通过回忆唐祖庙战役等历史事件,缅怀抗日先烈,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创作路上的第一个难题,是历史细节的考证。“剧本里提到的唐祖庙、抗战时期的时间节点,一个都不能错。”徐蓉笑着说,那段时间,他们频繁跑抗战馆查资料,甚至翻出华漕镇“军民共筹枪支弹药”“后勤补给支援前线”的老故事,一点点把本土抗战记忆“搬进”剧本。最终,故事聚焦1942年前后,以华漕当地学校师生反抗日本文化侵略为核心,既贴合孩子的认知,又藏着家乡的历史温度。“原本是给高端班孩子排的戏,最后成了‘大带小’的混龄舞台。”说起演员阵容,负责社团的吴宇虹语气里满是意外与感动。《战歌》的排演赶在暑假,原定9月完成雏形,却因时间紧张,不得不“扩容”——不仅有沪剧社团高端班的“老演员”,还有主动报名的一二年级普及班孩子,还有五年级从未参加过沪剧社团的学生。由此带来的排练难度也远超预期。低年级孩子不懂“表情管理”,念台词像“自言自语”,要唱出抗战的激昂更是不易。“拿枪要握稳,手臂得有力量”“喊口号时,要想着前辈的热血”,戏曲的“手眼身法步”就在反复打磨中传递给孩子。但让老师们动容的是,没有一个孩子打退堂鼓——暑假天热,孩子们的戏服湿了又干;家长们也全力支持,中午12点在排练厅外等20分钟,只为不打扰孩子排练,“有家长说,‘孩子能演家乡的抗战故事,比啥都有意义’”。最难忘的是演出前最后一次联排。小演员攥着红缨枪的手不再发抖,眼神没了最初的胆怯;高年级学生饰演的“老师”,台词里满是坚定。“他们不是在‘演’,是真的走进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吴宇虹说。“有个五年级女生找到我,说‘演完《战歌》,我想进沪剧社团’。”钱佳颖记得,这孩子前四年没有报名沪剧社团,如今却被戏里的抗战精神打动,“这种转变,比任何课堂说教都管用”。
《战歌》的意义,远不只一出沪剧。在华漕学校,这是沪剧教育25年的一次“新突破”——从演经典剧目,到创排本土故事;从“课堂学唱”,到“沉浸式家国教育”。这也离不开校园里专属的沪剧文化空间。“要让沪剧教育不只停在课堂,更要融入校园的每一处角落。”华漕学校校长刘厚萍提出,打造一以贯之的沪剧教育文化有机整体,沪剧馆的独立空间设计方向也由此而生。沪剧长廊在学校的综合楼二楼,用文字描述沪剧起源、视频展示名家名段,让孩子随手可触艺术美感;沪剧馆内,沪剧演变史、经典剧目展板与小型排练厅、表演厅相辅相成,实现“学知识”与“练技能”的并进,真正打造出独特的校园沪剧文化空间。更珍贵的是,传承在“反哺”中生生不息:从华漕沪剧社团走出的学生,有的成了上海沪剧院青年演员,此次主动回校帮学弟学妹排戏;也有像吴宇虹这样“从社团长大”,如今又回到华漕,成为了学校沪剧教育的中坚力量。“沪剧是上海文化的一张重要名片,也是华漕地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地方剧种,学校教育需要承担传承的使命。”刘厚萍说,未来学校还会挖掘更多华漕故事,让沪剧成为少年们“读懂家乡、热爱家国”的钥匙。当《战歌》的最后一个音符落下,舞台上的孩子挺直腰板,台下的掌声里,既有对沪剧的喝彩,更有对本土历史与少年担当的敬意——这出戏,终究成了一堂最好的成长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