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房可圆 > 文章详情

在上海首个实现电梯加装全覆盖的老小区,如今有了“约法三章”!

转自:房可圆 2025-10-31 14:04:41

走进蒙自西路72弄6号“友善楼”,一楼电梯口张贴的两张公约格外醒目——左边是《楼组公约》,右边是《电梯使用公约》。纸张虽薄,却是整栋楼居民共同协商、彼此承诺的见证。在这个上海首个实现电梯加装全覆盖的老小区,大事已成,但楼组自治的脚步并未停歇。正如楼组长鲁水平爷叔所说:“生活品质,往往藏在那些看似鸡毛蒜皮的小事里。”

一份公约,一份承诺

“友善楼”的楼组公约,是在加装电梯过程中同步诞生的。居民们通过一次次民主协商,把对公共空间的使用、邻里相处的规范,逐条写进了公约里。电梯口张贴的公约,不仅是行为准则,更是整栋楼友善氛围的基石。

“环境越是好,我们越是爱护。”鲁爷叔在蒙西小区生活了近七十年,从青春到白发,见证了小区从原拆原建到加装电梯的变迁。他的爱人开了二十几年电梯,对电梯的维护格外上心。一梯四户的楼层格局,每逢饭点,格外需要开窗通风。鲁爷叔的爱人反复叮嘱他:“风雨天切记关窗,不然雨水渗进电梯间,容易引发故障。”于是,在楼组长的带头下,居民们纷纷留意起天气预报,在风雨来临前主动关上每层电梯间的窗户。鲁爷叔笑言:“家里一个人做楼组长,两个人操心。”

三平米空间,一方邻里天地

加装电梯后,每栋楼的入口处都多了一块约三平米的公共空间。这来之不易的方寸之地,该如何用好?在街道支持下,蒙西居民区开展了“楼组主理人实务工坊”活动,楼组长和热心居民们从空间规划到功能设计,积极参与讨论。

如今,楼栋入口和楼道转角经过打造,变成了居民们喜爱的“共享空间”:宣传栏上贴着楼组公约、业委会选举通知;快递架上,居民们的包裹有序摆放;简易桌椅为交流、歇脚提供方便。“居民拎着重物回来,可以在这里缓一缓;邻里有事商量,有了新去处。”鲁爷叔说,这里虽不豪华,却温暖实用。

从“堆物楼道”到“顺手清扫”

作为上世纪九十年代原拆原建过的老公房,蒙西小区居民家中空间普遍狭小,楼道堆物曾是多年的“顽疾”,甚至引发过邻里纠纷。但随着社区环境整体提升,越来越多的居民意识到:通畅明亮的楼道,才是真正的生活品质。

“现在楼道里最常看到的,是扫帚。”鲁爷叔高兴地说。大家看到楼道脏了,会顺手清扫;谁家物品临时摆放,也会及时收回。从“各占一角”到“共护一隅”,居民的心态悄然转变。“孩子们长大了,我们也老了,但楼里越来越像一家人。”

温馨的楼道转角

小事见担当,友善成风气

楼道抽烟、非机动车停放……这些看似琐碎的问题,却直接影响着居住体验。好在,经历过加装电梯、绿化更新等大事的居民,早已培养了强烈的社区主人翁意识。在大家自觉遵守和共同努力下,这些现象已经绝迹。

“楼道清爽了,心里也亮堂了。”一位年轻住户感慨。邻里之间见面打招呼多了,谁家有困难也愿意搭把手。友善,成为整栋楼的日常底色。“我们就愿意住在这里。”这句话,则道出了许多老住户的心声,因为这里不只有熟悉的街坊、便利的生活,更有一种被共同维系的友善氛围。

从加装电梯到楼道整治,从公约制定到空间改造,居民们在一次次协作中,把“楼组”变成了“家园”。“友善楼”的楼组自治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情节,却在一件件小事中,写满了邻里之间的温度与担当。

资料:上海黄浦

来源:黄浦房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