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长宁区代表队在2025年“沪童杯”上海市儿童福利工作实务竞赛中获得全市第三名。近年来,区民政局始终聚焦困境儿童、流动儿童、孤独症儿童等重点群体,从机制创新、阵地建设、社会协同等维度发力,构建起“有温度、有广度、有深度”的特殊儿童服务体系,推动儿童友好理念深度融入城市肌理。


机制创新,
构建“多元协同”保障体系
精准救助,首先要实现“精准画像”。长期以来,区民政局打造“数智赋能+人力补位”双轨模式,统筹民政、教育、公安等部门数据资源,推动常住人口系统、学籍系统、福利系统无缝对接,实现流动儿童、困境儿童等群体多维度数据比对。在全区推广“1+1+N”排摸模式(儿童督导员统筹+儿童主任收集+居委会干部、社工、民警等联动),形成“数据预警—线下核实—动态更新”闭环管理,为精准服务提供数据支撑。在程家桥街道,发布全市首个《流动儿童(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监护能力评估指标体系》(4大维度12项二级指标),实现精准判别流动儿童监护情况。
在江苏路街道,“儿童督导员+儿童主任+社工+居民楼组长+房屋协管员”队伍不断拓展;新泾镇开展儿童风险识别与科普活动,实现服务资源与儿童需求“精准对接”……深化部门联动机制,织密未成年人的“服务网络”,形成“家—校—社—医—政—企”多元网络,整合司法、教育、医疗、妇联等资源,打造“心理咨询+家庭教育+健康监测+法律保护”综合服务链。
阵地扩容,
打造“可及可感”服务网络

目前,区内各街镇已实现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全覆盖,以街镇未保站为核心,整合“宝宝屋”、社区家长学校等资源,形成“区级统筹+街镇落地+社区直达”三级网络。北新泾街道设立流动儿童心理咨询站,周家桥街道依托“宝宝屋”开展家庭教育大讲堂,华阳路街道利用党群服务中心、上海凝聚力工程博物馆资源,全年为儿童提供兴趣培养、心理疏导、红色研学等普惠服务。
社会协同,
凝聚“公益参与”力量
多年来,长宁区通过福利彩票公益金项目资助“宁聚童心”“温暖童行”“艺术护照”等儿童福利公益项目,其中“艺术护照”项目荣获了上海市民政系统第三届“优秀文化品牌”、上海市社会组织优秀品牌项目、上海市社会救助领域优秀创新案例等多项殊荣。上海市慈善基金会长宁区代表处成立“宁暖童心”专项基金,为困难流动儿童提供学费资助和“福袋派送”等关爱服务,惠及约350名流动儿童。

为了提升服务能力,长宁区链接专业机构,引入了上海长宁家扶公益发展中心、童初未成年人保护服务中心等专业组织,为儿童提供一对一心理测评、沙盘游戏疏导、情绪管理课程;联合上海艺术品博物馆开展“心之旅”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两年覆盖困难儿童500余人次;东华大学、西延安中学等志愿者团队为困境儿童提供免费家教、特色课程等。
接下来,长宁区将强化特殊儿童分类保障,常态化开展“勤走访、精统计”,完善困境儿童“一人一档”,持续普及儿童福利政策,开展特殊儿童服务项目进社区、进校园活动,引入更多医疗、教育、心理领域专家,提升重点儿童群体服务专业水平,推动儿童福利工作走深走实。
图片来源于区民政局
撰稿:谭奕茂
编辑:毕扬静
责编:颜文彬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上海长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