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之外,青浦金泽镇商榻社区,还保留着这样一个温情满满的民俗。午后阳光斜照,农家客堂或临河廊棚下,左邻右舍的阿婆们围坐一桌。桌上咸菜苋、熏青豆、菜笕塌饼等茶点琳琅满目,人手一杯清茶,谈天说地,其乐融融。这就是入选了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阿婆茶。
乾隆皇帝“金口”赐名?
阿婆茶的传说有点意思
关于阿婆茶的名字由来,流传最广的,竟和乾隆皇帝有关。
阿婆茶市级代表性传承人鲁仙珍阿姨,平日里话不多,可一聊起阿婆茶,那份深植于心的热忱便自然流露。她一边熟练地码着小菜,一边就和我们聊了起来,“我们这阿婆茶,可是被乾隆皇帝‘金口’说出来的。”

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途经商榻,口渴难耐。正好看见几位阿婆在廊棚下喝茶,便上前讨要。因为实在太渴,一句“阿婆,让我喝口茶好吗?”说成了“阿婆,茶”。后来,人们得知是皇帝开了金口,便将这茶称为 “阿婆茶” ,一直传到了今天。


当然,民间传说向来版本多样。除了“金口说”,还有感人的 “阿蒲说”——为了纪念一位名叫阿蒲的善良种茶人;以及庄重的 “庙会说”——认为它起源于初一十五的庙里茶叙。


不挑茶叶,不挑茶具
阿婆茶喝的是一份人情
“我们自己喝阿婆茶,不挑茶叶,也不挑茶具。”鲁阿姨拎起水壶,缓缓注水,“今天在我家,明天去你家,喝茶的地方是轮着来的。”
这正是阿婆茶的精髓所在。它不在乎物质的优劣,而在于那份 “活出来” 的人情味,是邻里间的走动与牵挂,是村里大小事情的分享与见证。

在商榻,阿婆茶更是贯穿了人生的所有重要时刻。结婚要喝 “喜茶”,生子要喝 “添丁茶”,建房要喝 “进屋茶”,孩子上大学有 “状元茶”,参军有 “报国茶”。
这些 “有名目的茶” ,早已超越了阿婆们的日常聚会,变成了全村男女老少都参与的庆典。

从农家客堂到小学课堂
传承的是一份文化根脉
2007年,阿婆茶被列入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项目。传承,也从村落走进了课堂。
在商榻小学专设的阿婆茶体验室里,传统的土灶头、铜吊壶静静地诉说着往昔。阿婆茶区级代表性传承人李春明老师,正是将阿婆茶文化融入校园传播的重要人物。


“喝茶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扎根在我们血脉里的传统文化。”李老师真挚地说,“让孩子们从小接触阿婆茶,就是让他们亲手触摸到这份文化的根脉,这样才能更好地增强我们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一壶清水,几碟茶点
传承的是味道,更是温情
一壶清水,几撮茶叶,数碟茶点,一代又一代人围坐在一起。
从农家客堂到校园课堂,从阿婆的笑谈到孩子专注的目光——阿婆茶,从来不只是茶。
它是商榻人不会遗失的温度,是时间也冲不淡的水乡情味。



策划:尹寅、夏常青、郁若辰、高一帆、于洋
视频:于洋、夏常青
文字:高一帆
照片:高一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