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分钟,一场“All in one”直肠癌放疗悄然完成。从骨科医生亲手打印的“个性化骨头”,到AI辅助下精确定位的放疗计划,过去只存在于展板与科幻里的技术,如今正逐步成为医院里真实的“日常操作”。在由上海市生物医药科技产业促进中心主办的2025上海国际生物技术与医药研讨会生物医学工程发展论坛上,这样的“落地”故事,正在医工、医生与企业的交流碰撞中不断上演。

临床新日常,
创新装备触手可及
高端医疗装备的每一次迭代,正像一粒螺丝悄无声息地拧进临床,每一次细微变化,最终都直指患者体验和诊疗效率的本质转变。

“医院里的医工融合,是架起医生和高端医学装备企业之间的桥梁。”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采购与招标管理中心主任李逸明说。在他看来,管理维修设备只是起点,更重要的是主动了解前沿技术,把真正解决问题的新装备引进到临床,

临床医生的视角,则充满对未来的畅想和现实的考量。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主任医师姚晔用“装备+X”来概括当下临床应用的多元趋势。AI与影像的结合、手术机器人的兴起、3D打印骨骼和个性化支架——这些原本只在学术论文或展会上亮相的新技术,正逐步走进普通患者的诊疗流程。他坦言,“未来医疗必然是设备和新材料的深度耦合。”例如放疗中AI定位大大减少了副作用,骨科医生可以直接打印出适配的骨头模型,个性化治疗不再遥远。与此同时,数据安全、伦理合规也成了新命题。“机器人诊断、AI开药,谁来负责伦理审批?数据壁垒怎么打通?”姚晔提出了未来医疗必须直面的难题。

产业端的创新如果没有临床落地,也难以称之为真正的进步。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资产管理办公室主任张文昊给出了一个生动案例。2019年,他们医院首次引入国产直线加速器后,与企业联手,反复打磨从勾画靶区到质控的每一个步骤。
2021年,“All in one”放疗技术终于在临床落地,仅用23分钟就能完成完整的直肠癌放疗流程。张文昊说,这样的流程创新不仅缓解了患者等待的焦虑,也让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大幅提升。如今,这一技术已成为院内特需和多项重点项目的“招牌”。

与此同时,学会和行业平台正尝试搭建更顺畅的协同机制。上海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副秘书长陶慧敏提到,上海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正主动担当“纽带”角色,推动产学研用的各方信息共享。她观察到,只有需求传递得更快,创新资源才能聚得更实。

上海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临床医学工程专委会主任委员李斌补充,医疗创新已很难靠单打独斗,无论是设备、数据还是产品生态,未来的突破必须让医院、企业和高校形成“共创闭环”。他提到,很多新产品能否推广,离不开临床专家的持续反馈,“只有真实场景下的磨合,才能成就好产品。”
产业链跃迁,
智造引擎驱动变革
真正能够打通从实验室到临床、再到产业链的路径,离不开多元主体的深度协作。论坛上,产业界的多位代表用一系列具体案例,为外界揭示了中国高端医疗装备产业“内生动力”的成长逻辑。

对微创介入领域的深耕,体现了创新转化的链条如何不断延伸。波科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战略客户解决方案项目经理姜凯华认为,只有将持续的高研发投入与全链条布局结合起来,才能保持创新活力。“2025年,波科预计将有100款新产品上市,这样的研发节奏来源于对创新的坚定投入和对人才的重视。”本土化生产和技术国产化已成为推动行业向前的重要力量。随着波科在上海临港设立生产基地,越来越多前沿设备和耗材有机会在国内实现转化,让高端医疗技术能够更快惠及基层医院和广泛患者。

与此同时,手术机器人产业的国产化浪潮,正借助医工协作加速前进。术锐(上海)医学科技有限公司产品经理李奕伟介绍,团队从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出发,将自主创新与临床实际需求紧密结合,推动单孔手术机器人在上海等地的临床应用。术锐在关键专利环节主动规避国际巨头壁垒,并在远程手术、蛇形臂等前沿技术领域实现本土突破。“我们希望通过技术的持续迭代和与医院的紧密互动,把创新落到临床,让国产手术机器人在全球舞台上有更大作为。”

产业创新的路径正在逐步从“补短板”迈向“创优势”。精准医疗和智能设备的创新也正在形成新的产业高地。上海光脉医疗科技有限公司CEO马鑫把目光投向分子影像领域。该团队自研的SPECT-CT设备通过核心探测器材料的升级、环形探测结构和AI算法的引入,大幅提升了图像效率与数据质量,为新药研发提供了高效工具。“国产设备的突破意味着中国医疗影像产业正逐步向自主可控迈进,也希望未来与更多医院实现产学研医的闭环合作。”

在手术显微镜领域,数字化和智能化同样成为新一轮升级的重要推力。卡尔蔡司(上海)管理有限公司产品经理杨文举介绍了企业如何通过全生命周期的管理理念,将数字导航、智能算法与本土制造结合,推动手术显微镜和相关平台实现多场景、多专科覆盖。随着本土研发和生产体系的完善,国际技术与中国制造正加速融合。杨文举说:“数字医疗生态逐步成型,只有让智能设备与数据平台协同,才能真正助力医院与医生效率的提升和患者体验的优化。”

企业及专家观点不代表官方立场
作者:蓝悦
↓分享
↓点赞
↓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