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眩晕性疾病诊疗领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凭借雄厚的技术实力和科研创新能力,在梅尼埃病的精准诊断、个体化治疗与术后康复方面实现了系统性突破,形成了“从早期识别—精准分型—功能保留—康复重建”的全链条诊疗体系。
目前,科主任兼学科带头人杨军教授担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位听神经功能障碍性疾病立体防控体系及关键技术研究”项目的首席科学家,带领团队构建中国梅尼埃病精准诊疗与康复新范式,为眩晕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精准诊断:多模态评估揭示“眩晕真相”
梅尼埃病是一种以内耳膜迷路积水为主要病理特征的疾病,典型症状包括反复发作性眩晕、波动性听力下降、耳鸣及耳闷胀感。由于症状复杂、病程反复,许多患者在早期常被误诊为“颈椎病”或“脑供血不足”,错失最佳干预时机;诊断困难、治疗不规范、康复不到位,为解决这一难题,新华医院听力眩晕亚专科团队构建了系统的多维诊断体系,通过听力学、前庭功能、影像学与分子生物学的联合分析,实现从“症状诊断”向“机制诊断”的跨越。
核心技术亮点
1
膜迷路积水影像学技术
利用内耳膜迷路显影MRI技术,将内耳膜迷路“可视化”,可直观显示膜迷路积水分布,为梅尼埃病的早期识别与精准分型提供了强有力的影像依据。
2
多模态前庭功能评估系统
包括视频头脉冲(vHIT)、前庭诱发肌源电位(VEMP)、耳蜗图(ECochG)、转移试验等在内的系统化检测,可定量分析外周及中枢前庭通路功能状态,为治疗策略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3
生物标志物与遗传学检测
团队联合复旦大学眼耳鼻喉科医院,探索免疫、代谢、基因组学层面的病理机制,建立国内首个前庭功能障碍疾病多组学数据库,为疾病分型与个体化治疗提供分子依据。
精准治疗:“功能保留 + 微创控制”双轮驱动
传统上,梅尼埃病治疗以药物控制为主,但对部分难治性患者效果有限。新华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率先开展了以功能保留为导向的眩晕外科手术体系,实现了从药物治疗到功能性微创手术的精准转化。
临床特色技术
三个半规管阻塞术(TSCO)
作为目前国际上公认的功能保留型手术之一,TSCO能有效控制顽固性眩晕,同时最大限度保留听力与前庭功能。杨军主任团队在国内率先建立术中电生理监测体系,通过实时监测内耳电生理反馈,及时调整操作策略,有效降低术后听力损失率。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多篇国际学术期刊,为我国眩晕外科提供了标准化操作依据。
临床案例:
56岁的张先生长期受反复发作性眩晕、听力下降、耳鸣等症状折磨已接近5年。近1年来,眩晕发作频率明显增加,严重影响工生活质量。因为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张先生逐渐丧失了正常生活的信心。在家人陪同下,他来到杨军教授门诊就诊。经全面的听力-前庭功能、影像学评估与多学科会诊,诊断为梅尼埃病III期,平均听阈为68dB HL,伴有III°耳蜗积水和III°前庭积水。患者希望控制眩晕的前提下尽可能保留现有的听力,杨军教授团队为张先生制定了“功能保留型眩晕外科手术”——三个半规管阻塞术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手术当天,杨军教授带领团队在显微镜与术中监测设备的辅助下,精准完成了半规管的解剖定位、开窗与阻塞,最大限度减少对耳蜗、前庭和面神经的干扰。该术式通过阻断异常的内耳平衡信号传导,达到控制眩晕的目的,同时保留患者残余听力功能。经过1个半小时的精细操作,手术顺利完成。术后,张先生恢复良好,无明显听力下降,术后3个月复诊时,平均听阈维持在70dB,原本频繁困扰的眩晕消失。
内淋巴囊减压(ESD)
团队在传统手术基础上,优化了减压的步骤和范围,并结合术中电生理监测,可初步评估减压效果及分析术后疗效,显著提高了术后稳定性与疗效持久性。
临床案例:
26岁的杨女士,就诊时眩晕发作频率高达每两天一次,并由此引发了严重的焦虑和睡眠障碍,对于即将完婚的她造成了严重困扰。患者术前听力-前庭功能检查提示患耳听力已下降至中度感音神经性聋,平均听阈为48dB,右侧前庭及半规管功能部分损害,内耳造影MRI提示膜迷路积水严重,II°耳蜗积水和III°前庭积水。杨军教授根据患者的病情及目前听-前庭功能状况,为她量身制定了内淋巴囊减压术这一术式。考虑到听力保留以及术后疗效对于年轻的杨女士的重要性,杨军教授团队在手术的同时进行了内耳电生理监测。最终,手术取得了非常好的疗效。术后10月患者随访时,眩晕未曾发作。更令人惊喜的是,听力不仅没有进行性下降,反而已恢复至基本正常水平,内耳造影MRI亦提示膜迷路积水较前明显减轻。患者终于结束了“战战兢兢”的日子,重新迎来了对健康生活的信心,并在继续随访中。
复杂特殊病例的综合干预策略
对于双侧梅尼埃病、单侧聋梅尼埃病、梅尼埃病伴双侧听力减退的患者,团队创新提出“多维度多学科联合干预模式”,联合神经内科、心理科、康复医学科共同制定综合治疗方案,实现从症状控制到功能重建的全过程管理。
临床案例:
60岁的王女士是一位长期饱受眩晕、耳鸣与听力下降困扰的梅尼埃病患者。早在20年前,她便开始出现反复发作性眩晕,伴有双耳耳鸣与听力波动,随着病情反复发作,近两年右耳听力明显下降,耳鸣与耳闷症状加重,严重影响了她的日常生活和社交。尽管王女士长期接受药物治疗及鼓室内地塞米松注射,但眩晕仍频繁发作,听力也逐渐恶化。长期反复的发作使她身心俱疲,几乎对康复失去了信心。在家人的鼓励下,王女士来到杨军教授门诊就诊。经过详细的听力学检查、前庭功能评估及影像学检查后,团队诊断为双侧梅尼埃病,右耳听力呈极重度下降,左侧呈中度下降。综合考虑患者右耳是近两年反复眩晕发作的责任耳,及双侧听力不同程度下降的情况,杨军教授团队为其制定了兼顾眩晕控制与听觉重建的个体化手术方案——右侧三个半规管阻塞术联合人工耳蜗植入术以及左侧助听器干预。手术当天,团队在显微镜和术中监测的辅助下,精准完成了三个半规管的开窗与阻塞操作,有效阻断了异常的前庭信号传导通路,从而达到控制眩晕的目的。随后在同一手术野内顺利植入人工耳蜗,为患者提供未来重获听觉的可能。术后,王女士恢复顺利,眩晕症状消失,无并发症;术后听力、言语评估显示,人工耳蜗加上助听器的双模式干预让王女士的听力言语康复进入了“快车道”。
康复重建:个体化前庭功能重塑助力回归生活
眩晕控制只是治疗的第一步,恢复平衡功能与生活自理能力同样关键。新华医院与国内前庭康复龙头企业合作,开发了基于虚拟现实(VR)的前庭康复训练系统,为患者提供个体化、互动式康复体验。
创新康复方案:
VR-融合感知康复平台:利用虚拟视觉刺激与姿态反馈系统,针对不同类型前庭功能损伤患者定制训练模块,显著缩短康复周期。
人工前庭系统探索:团队联合西安交通大学合作研发国产多通道人工前庭植入体,为未来临床重建前庭功能奠定基础。
心理康复与综合指导:针对部分长期眩晕导致焦虑、抑郁的患者,联合心理治疗与神经调控手段,帮助患者重建平衡感与信心。
患者在系统康复后,不仅眩晕症状显著减轻,生活自理与运动能力均得到明显改善,实现了“身体平衡、心理重建”的双重康复目标。
科研引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推动精准防控体系建设
新华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临床成果背后,是强大的科研创新引擎。杨军教授作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位听神经功能障碍性疾病立体防控体系及关键技术研究”首席科学家,正带领团队构建覆盖疾病谱系分型、关键诊疗技术与智慧防控体系的国家级研究平台。
该项目旨在:
建立前庭功能障碍疾病的精准分型体系;
发掘新型影像、分子和生理标志物;
构建早期预警与智能辅助诊疗模型;
推动人工前庭、VR康复等前沿技术的临床转化。
团队风采:多学科融合,专业守护平衡之美
新华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汇聚了一支在眩晕与平衡障碍诊疗领域具国际视野的专业团队。团队以杨军教授为学科带头人,核心成员包括郑贵亮主任医师,刘宇鹏副主任医师、陈建勇主治医师等,覆盖临床诊治、影像分析、分子研究与康复工程等多学科领域。团队年诊疗眩晕、耳鸣、听力障碍患者超万人次,成功实施高难度眩晕外科手术,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多次作大会发言,科研成果连续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
从“治眩晕”到“复平衡”,新华医院让生命更稳更自由
从精准诊断、功能保留,到科学康复与智慧防控,上海新华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正在以系统创新为梅尼埃病及其他前庭功能障碍患者带来更稳、更远的未来。
让患者重获平衡,是医学的温度;让平衡重归生活,是新华的使命。
来源: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