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居民小区和重点公共场所增配7500台自动式体外除颤器(AED)”和“打造40家社区门诊手术室、新建40家社区护理中心、10家社区康复中心、建设50家开展中医药特色巡诊服务的社区卫生服务站”以及“培训8万名持证应急救护员”被列为2025年上海市为民办实事项目。
截至目前,已安装自动式体外除颤器(AED) 8190台,已建成10家社区康复中心(累计153家)、66家社区护理中心(累计158家)、建成首批60家社区门诊手术室,已建成中医巡诊站62家(累计233家),已培训83775人次应急救护员,社区综合健康服务能级进一步提升,让市民群众可感可及可享。
作为 2025年为民办实事重点项目——在居民小区和重点公共场所增配7500台自动式体外除颤器(AED),已提前超额完成,目前实际安装总量达8190台,标志着上海在院外心脏骤停急救保障能力上实现大幅提升。

广泛配置、普及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是为大量院外心脏骤停患者争取抢救时间、提高救治成功率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根据近年数据显示,本市每年约2.8万例院前心跳骤停事件中,有七成发生在居民社区。该实事项目以1000人以上居民小区为核心投放区域,重点攻克“黄金四分钟”急救盲区。通过前期对全市16个区人口分布、现有配置的全面排摸,建立市级专班调度机制,落实“一区一策”配置原则,确保设备均衡覆盖。截至目前,全市AED配置水平已突破50台/10万人,超额提前完成预定目标。

为破解AED“配而不用、用而无效”的难题,本市构建了全链条保障体系。技术层面,市医疗急救中心正加紧建设“AED一张网”平台,即将接入随申办的电子地图功能,可实现设备查找、导航、呼救一体化响应。培训层面,市卫健委联合市红十字会开展“送训上门”服务,截至10月10日已完成83775人次培训。在设备运维层面,建立“每日自检+每周巡检+季度维保”制度,由物业或是专业维保公司专人负责日常管护,确保设备随时处于备用状态。
为居民提供“家门口”的康复、护理、适宜门诊小手术和中医药等服务,是本市社区卫生服务能力提升的主要着力点。
在社区康复中心建设方面,建成后的康复中心规范设置了康复医学科,拥有一支由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康复护士等组成的康复服务团队,并开设康复病区,依托病房与康复治疗区域,以门诊、住院康复为基础,结合康复机器人、天轨等智能化康复设备和各类中西医康复适宜技术,将康复服务逐步延伸至站点、居家、养老机构等,形成住院、门诊、站点和居家相衔接的具有社区特色的康复服务体系。在提供社区常见病、多发病康复服务项目基础上,结合辖区实际,各社区加强服务内涵建设,发展儿童康复、卒中后康复、残疾人康复和心脏、呼吸、盆底等特色康复服务,满足居民多样化、多层次的康复需求。


在社区护理中心建设方面,建成的社区护理中心全部开通护理专科门诊,在提供皮肤护理、排泄护理、营养护理等8类26项基本护理的基础上,还提供PICC(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置管)静脉导管维护、伤口、造口、中医、安宁疗护、糖尿病、腹膜透析、母婴健康、心理护理等专科和特色护理服务,形成了1+N+X(基本护理+专科护理+特色护理)服务体系。


在社区门诊手术室建设方面,市卫生健康委出台《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门诊手术室建设指引》,按照要求,建成的社区门诊手术室配置了手术无影灯、手术台、急救药品等;平均每家配置了2名外科医生和至少1名具有手术室胜任能力的护士。此外,与医联体内上级医院建立了合作关系,通过上级医院外科医生下沉带教,不断增强社区手术能力,拓展手术项目。目前,社区门诊手术室可为居民提供清创缝合、拔甲、浅表肿物切除、浅表脓肿切开引流等基本门诊手术项目。




在中医药特色巡诊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建设方面,上海已连续四年纳入上海市为民办实事项目,今年完成62家,全市累计建成233家中医药特色巡诊社区卫生服务站(含27家村卫生室),让老百姓在熟悉的社区里,就可以享受到优质、便捷、实惠的中医药服务。在站点选址上,注重分类推进、精准覆盖:
一类是社区“生活盒子”嵌入式站点。 将中医药服务有机嵌入社区综合服务体,与社区食堂、文体活动、便民服务等功能深度融合,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健康站点。
第二类是商务楼宇健康站点。 针对职场人群工作强度大、亚健康问题突出、就医时间有限的现实痛点,创新服务模式,在核心商圈、产业园区及大型商务楼宇周边精准布局中医药服务点,着力打造“上下班路上和办公室旁的中医健康驿站”,零距离为职场人群寻求中医药服务提供便利。
第三类是家门口的中医健康汇客厅。在小区附近社区卫生服务站及村卫生室,通过设立名医工作室、开展专家定期巡诊,推动优质中医资源直达居民一线;同步开设养生讲堂、中医功法教学、中医药健康自我管理小组等中医药健康宣传推广活动,并提供中药饮片、特色疗法等全方位服务,推动居民从中医健康服务的被动接受者,向主动践行者转变,成为社区居民“触手可及、移步可至,服务可心”的健康驿站。




欢迎本市卫生健康工作者投稿,相关科普文章与视频等经所在科主任审阅后,投稿至单位宣传部门,经宣传部门提交“健康上海12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