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今日闵行 > 文章详情

在闵行七天,来自深圳的他们说……

转自:今日闵行 2025-10-31 19:00:02

这个秋天,一场跨越珠江口与黄浦江的“双向学习”徐徐展开。

来自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2025年中青年干部培训班的34名学员,在上海市闵行区各单位、街镇、国企完成了为期7天的平台实践锻炼。闵行区第28期中青年干部培训班的学员们也南下深圳,沉浸式感受“数字龙华”。这是闵行和龙华两地,第一次成建制、跨省市互派干部进行沉浸式学习。龙华的干部们在闵行看到了什么、有哪些感受?他们与记者分享了自己的观察。

上海市闵行区

深圳市龙华区

问道发展新路径

7天的“沪学”,深圳学员的笔记本上,每一个“发现”都很实际。

同为千亿级的经济重镇和区域门户,龙华与闵行的对话,从一开始就跳过寒暄、直抵核心——如何共同探寻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

在闵行区经委实践的学员,成了两地企业的“技术红娘”。他记录下十多家闵行企业目前的需求,发现和龙华区的产业供给能力高度匹配,“比如赢双电机公司有非标自动化设备需求,其与龙华一大批非标自动化企业可形成产业链上下游合作;英业达的智能制造线,可借鉴龙华富士康‘灯塔工厂’的精益管理模式……”

他还对比了两地的企业服务,觉得闵行的专员服务很贴心,龙华的“免申即享”等数字化服务很高效,“两者各有优势,若能相互借鉴融合,将能共同提升企业服务能级”。

学员调研英业达科技等企业

标准化服务,是另一大收获。在闵行区工商联,学员发现这里组建了“民企法律服务菁英团”,将法律服务变成了可复制的“标准化产品”

“这超越了一般的帮困解难,升级为行业性、系统性赋能。”学员认为,将企业共性需求,打包成一个个清晰的“服务套餐”的做法,与龙华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的实践形成了有趣的呼应和互补。

学员协助闵行区工商联服务企业

在细微处“绣花”

城市建设的竞争力,不仅仅看地标建筑,也见于细微之处。龙华学员们在闵行看到了“细微处见真章”。

在上海闵行城市建设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学员发现了一项“藏在地下”的工程——初雨调蓄设施。

“刚开始下雨时,雨水携带着路面污染物,直排入河会影响水环境。”他了解到,闵行区自2021年以来,已经建设了12个调蓄设施项目,专门收集处理初期雨水,总调蓄规模达6.13万立方米,有效减少了河道污染,为守护河湖水体再添一道防线。

学员在闵行区排水管理所学习交流

在闵行区古美路街道学习的学员,则对这里的环卫工作如何实现“少花钱、多办事”很感兴趣。

他发现,闵行对环卫经费实施差异化分配,不只看作业面积,还要看作业量、发现问题多少和市民满意度,做得好的有奖励。同时,闵行给环卫车装上监控,月降运营成本12%;用红外感应管理垃圾站,人力成本降低60%。“用机制和创新提升效率,这对我们很有启发。”

在闵行区建管委,一位学员体验了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一网通办”的便捷。“这不仅仅是快,还把很多规矩都嵌进了系统里,避免了‘未批先建’这类风险。”他觉得,这与龙华正在推进的“数字城区”建设理念相通,为工程审批制度的深化改革提供了实践样本。

学员与闵行区教育局交流学校建设全过程管理经验

另一位学员则看到了住房保障工作中的“温度”。“闵行的保障房供应很有特点。”他说,北部虹桥商务区聚焦高端人才租赁房,南部“大零号湾”则侧重产业配套保障房。

“闵行老旧小区改什么、怎么改,都会听取居民意见,这让我们看到,城建工作必须围着人的需求转。”

在闵行区文化旅游局学习的深圳学员,系统了解了闵行如何打造城市文化。“这里的公共文化服务很丰富,居民步行十五分钟内,基本就能找到活动场所,而且活动质量很高。”她认为,龙华区也有自己独特的客家文化、红色文化,可以像闵行传承“马桥文化”一样,更好地梳理和讲述自己的故事,同时提升文化活动的品质,让来自五湖四海的人都能在龙华找到归属感。

学员在闵行区文化旅游局学习交流

于末梢处“激活”

基层治理,面对的是千家万户的具体生活。深圳学员们下沉到闵行的街镇、社区,学习这里化解矛盾、服务居民的“绣花功夫”。

闵行的“平安联盟”整合了物业保安、快递员等四十多类社会力量成为“平安合伙人”,通过“平安码”APP和小程序随手拍照,上报隐患。

一位学员说:“龙华社会结构多元、AI等科技应用基础扎实,结合闵行的这种群防群治模式,可让风险防控更精准、更立体。”

学员在马桥派出所学习交流

闵行区委社会工作部的“大城小事,同心攻坚”行动让学员们非常赞赏,党建引领网格治理“三张清单”机制不仅解决个案,更将成功经验提炼成可复制的“工作指引”。

有学员认为,“这就像给基层工作者一本实用的‘工具书’,和龙华区正在深化的‘1256’精智治理体系在理念上不谋而合,其具体操作方法值得研究借鉴”。

学员在马桥镇邻松综合网格学习交流

华漕镇正在推进“微治理单元”试点工作,用“发现在早、防范在先、处置在小”的治理模式,让服务和管理更加精准到位。这位学员想到,龙华拥有坚实的网格治理基础,完全可以参考这个思路,将服务送到离居民更近的地方。

学员在虹桥枢纽应急响应中心学习交流

还有学员被闵行区莘庄镇的“帮帮团”模式打动——除了利用小程序上报矛盾,社区里的老党员、热心人会在闲聊家常、日常巡查时,主动去发现和化解邻里纠纷。“也许我们在高效响应民意诉求的基础上,也可以为更具人情味的民间调解开辟空间,实现‘法理情’的融合。”

在闵行区政务服务中心学习的学员,感受到了另一种温度。“这里不仅有智能化的办事系统,还有亲切的帮办员,甚至把咖啡馆、美术馆也搬进了服务大厅。”这些细节,与龙华持续优化政务服务的努力方向一致,共同诠释着“人民城市”的建设理念。

学员深度体验“云端帮办代办”服务模式

发展之问,没有标准答案,却能在真诚交流中寻得启示。七日的“沪学深研”,让龙华学员看到了制度创新的系统思维,也映照出自身数字化治理的独特优势。两地的探索虽路径不同,但共同指向一个目标——让城市更宜居、让人民更幸福。这段跨越山海的对话,即将落脚在“如何行动”上,在未来的实际工作中,写成让人民更加暖心的一张张答卷。

记者:宋诗清

部分图文:深圳市龙华区2025年中青班

初审:方佳璐

复审:范仲毅

终审:刘垦博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