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合作交流 > 文章详情

媒体聚焦 | 劳务品牌“山海经” 六十万人共富路

转自:上海合作交流 2025-10-31 19:05:13

东西部劳务协作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近年来,上海市、区人社部门充分发挥经济中心城市资源优势,与云南、贵州等中西部省份紧密合作,精心培育了一批具有上海特色、带动作用强、辐射范围广、示范效应好的劳务协作品牌。“虹口养老照护师”“浦东怒放浦江建筑工匠”“崇明海洋装备工”等品牌,涵盖海洋装备、港口物流、非遗文创、养老服务等多个领域。上海通过品牌化运营、技能化培训和人性化服务,不仅有效解决了上海部分行业的用工需求,更带动了中西部地区数以万计的劳动力实现技能就业、稳定就业和高质量就业,探索出一条从“输血”到“造血”的东西部协作新路径。

东西部携手 打造劳务协作“一区一品牌”

上海东西部劳务协作坚持“一区一品牌”发展思路。各区结合自身急需紧缺的产业需求,瞄准对口帮扶地区的资源优势,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地与帮扶地区共建劳务品牌,培育出一批具有显著带动效应的示范性劳务品牌。

浦东新区针对城市建设对高素质建筑工人的旺盛需求,与云南怒江州共同培育“怒放浦江”建筑工匠劳务品牌。品牌通过建立东西部建筑劳务协作数字化、专业化、产业化发展生态链,形成了“就地培训—批量输送—二次赋能—对口就业”一条龙服务,实现就业人员流动有序、就业服务精准对接、就业质量持续提升。来自云南省福贡县的仕友普,通过培训,短短几年从一名钢筋工人成长为管理20人团队的专技队长,月工资达1万多元,还回家乡动员了三十多人来沪就业。

崇明区针对长兴岛海洋装备产业用工需求,打造“崇明海洋装备工”劳务品牌。品牌通过校企合作、“直招+就业”等模式,构建“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企”的订单式培养体系,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零距离衔接,为云南临沧等地青年开辟了宽广的蓝色经济就业通道。如今,长兴岛上的江南造船、沪东中华、振华重工等企业,已经汇聚了超过两千名来自临沧的劳动者。傣族小伙俸春林,原先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全国劳模魏钧带教下,获得国际焊接大赛三等奖,今年被公司作为特殊人才引进对象进行申报。

虹口区针对老龄化社会需求,联合福寿康打造“虹口养老照护师”劳务品牌。品牌累计解决2.5万余名务工人员就业问题。陈吉梅从护理“小白”成长为高级护理员,月收入达1万多元。她说道:“我对现在的工资很满意,以前在老家的时候,一个月收入才四五百元,跟现在完全没法比。现在老家的一些朋友看到我过得这么好,都会来找我帮忙介绍工作。”

黄浦区依托上海港国际航运枢纽资源优势,打造“黄浦港务员”劳务品牌。品牌累计帮助1.6万余名劳动者在上海港就业,这些劳动者分布在港区内捆扎工、内场集卡司机及装卸工等核心工种,成为保障港口高效运转的关键力量。其中普洱籍劳动力3200余名。来自澜沧县的杨春成已成为一名熟练的集卡司机,看着自己运输的集装箱顺利装船出海,内心充满了自豪。

金山区依托国家级非遗项目金山农民画,打造“金山农民画师”劳务品牌。品牌对口帮扶云南省普洱市景东县发展文创产业,与云南普洱茶联名打造文创产品,从设计、制作、生产到投入市场销售,将云南普洱文化通过文创的形式推向全国市场,以文化输出的模式开展东西合作乡村振兴。

长宁区依托沪滇劳务协作机制,打造“长宁绣娘”劳务品牌,点亮一个母亲,温暖一个家庭。华恩爱心志愿服务社负责人靳英丽将滇绣传统与现代设计结合,通过“上海设计+云南刺绣”的创新方式,带动云南96个村、27个民族的1600余位绣娘就业。元阳县的李世芬从赶场卖绣品的绣娘,成长为管理200多人的合作社领头人。“长宁绣娘”还在云南带动了一个个特色产业项目落地,在石林建立生产车间实现规模化生产,绿春县、元阳县等地都打造了文旅产业特色小镇。

杨浦区联合区消防救援支队打造“彩云之蓝”消防员劳务品牌,从云南招录百余名青年来沪就业。丽江的杨诉和李玉湖实现了童年消防梦想,在品牌培养下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的消防精兵,月收入过万元,还获得了职业晋升机会。

嘉定区依托国家级非遗南翔小笼制作技艺,培养“南翔小笼”面点师品牌,带动成千上万人就业创业。自2021年起,上海古猗园餐厅与广西柳州、百色等地的商业学校开启了校企合作,至今已陆续迎来了5批广西籍学生学习南翔小笼制作工艺。

上海市就业促进中心来沪人员就业处处长王加文表示:“推动劳务协作、共建劳务品牌发展,对上海建设就业友好型城市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构建劳务品牌矩阵,吸纳全国各地劳动力到上海就业创业,更好地满足了上海产业发展需求,也增加了务工人员的收入。这些人员返乡时带回的资金、技术和经验,也能助力当地经济发展。”

多层次培训 从“体力型”升级到“技能型”

上海在东西部劳务协作中,注重推动劳务品牌转型升级,通过加强技能培训,实现从体力型合作向技能型合作转变,促进劳动者高质量就业。

“崇明海洋装备工”品牌注重产教融合,探索“上海总部+云南基地”模式,重点开发焊工、电工等核心工种。振华重工形成了以职级晋升为主线的人才培养体系,设立S1—S9职级,明确技能人才职业晋升路径。“海装人才振华订单班”采用理论与实操相结合的弹性学制,闭环培养,构建产教融合生态,目前有“2.5+0.5N”“1.5+1.5N”模式,定向培养吊桥调试工、电焊工、机器人操作工等“现场工程师”。发明“十步焊接法”的技能大师魏钧在带教过程中,一直注重引导这些外来年轻员工进行职业规划,“我们按照人才梯队建设把他们纳入重点培养对象,尽量把每个年轻人都带好”。

“怒放浦江”建筑工匠品牌在浦东新区设立“上海建工集团新时代建筑产业工人劳务基地”,主要承担培训、实训、竞赛以及先进工法工艺展示的功能;在怒江州民族中专学校设立“上石(沪遵)新时代建筑产业工人(怒江州)培育基地”,共同为就业人员开展宣导、培训、远程面试等服务。沪遵集团建立了完善的技能等级体系,初、中、高三级产业工人各有明确的技能要求。针对这些技能要求,设计了专门的培训模块和课程内容,目前已培养产业工人约5000人,专技队长400多人。随着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在建筑行业不断涌现,品牌还开展淋水机器人、焊接机器人项目培训,提升产业工人技能附加值。

“长宁绣娘”品牌建立了严格的技能等级评价体系,将绣娘分为金牌、高级、中级、优秀四个等级。金牌绣娘需要具备独立开发绣片的能力,每年需提交4个原创绣片。品牌通过绣娘大比拼等技能培训活动,提升绣娘技能水平,从前期注重操作规范培训,到后期聚焦技法提升,包括不同绣法、配色技巧、流行趋势等。十多年来,靳英丽带领团队远赴云南17次,为绣娘传授刺绣技艺、流行趋势知识与运用等技能,把上海的产品研发和设计思路,通过技能培训落地到云南。

“虹口养老照护师”品牌构建了完善的培训体系,为护理员提供岗前培训、带教老师指导、每月护理员大会技能培训等。另外,还依托具备养老护理高级培训资质的学校,提供养老护理员等级评价培训、新型师带徒、定制化培训等项目,分层分类满足从业人员能力提升需求。

“黄浦港务员”品牌建立多层次培训体系,在云南等招录地的源头培育阶段开展定向培训,实现“当地培训、来沪就业”的目标。来沪后,开展专题培训班,还安排“全能定位”培训,培养“一岗多能”多面手。2023年,在上海市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上,来自上港集团的3名港务员包揽了起重设备应用技术项目组的前三名。

“彩云之蓝”消防员品牌制定科学系统的入职培训方案,帮助云南青年从“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做到100%持证上岗。根据岗位需求,品牌还开展地下有限空间救援、攻坚组特训、防化侦检等专项技能培训,为消防员提供成长渠道。

嘉定区开展“南翔小笼中式面点师”职业技能培训项目,每年与广西等地职业院校合作,培养小笼制作技艺传承人。00后的农伟是一名来自广西百色职业技术学校的毕业生,通过校企合作的机会,在古猗园餐厅实习结束后通过考核,2023年7月成为古猗园餐厅的正式员工。农伟说,在这里学到小笼制作技艺,有了一技之长。

为了让外来劳务人员有更强内驱力来提升技能,在职业发展方面,各品牌也建立了清晰的职业晋升路径。“虹口养老照护师”品牌有基础护理员→中级/高级/资深照护师→护理管理岗位/照护师教练的发展路径;“崇明海洋装备工”品牌设立管理序列、专业序列、项目序列、技能序列,明确职业晋升路径;“彩云之蓝”品牌鼓励消防员参加国家消防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提供从副班长、班长、分队长到中队长助理的晋升通道,工作满一年后,还可以参与国家消防员的考核。黄浦港务将劳务人员纳入评先评优体系,目前已有数位港务员获得“全国劳动模范”“上海市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让他们在上海找到了自己的价值。

全方位保障 促进稳定就业长期发展

把人招过来,更要让人留下来。上海在东西部劳务协作中,不仅注重技能培训和高质量就业,更通过全方位保障和服务,促进外来劳务人员稳定就业,长期留沪发展,让异乡人感受到温暖。

在住宿保障方面,多个品牌提供免费住宿或住房补贴。崇明区在长兴设立“临沧·崇明海洋装备工”服务之家,服务平台由临沧国投集团负责建设管理,建立双向服务工作机制,实现海装企业和务工人员两端服务,既保障重点企业用工又稳定临沧来沪劳动者就业规模。来自临沧的柱学军在振华实习并入职,去年成家了,妻子也在振华长兴分公司从事仓库管理工作,每个月只需支付175元房费就能住进振华提供的夫妻房;“虹口养老照护师”品牌为护理员发放住房补贴;“彩云之蓝”品牌提供免费住宿和保障性公寓政策,减轻消防员租房压力。

在薪资待遇方面,各品牌普遍提供了较有竞争力的薪酬。“怒放浦江”建筑产业工人年收入在9万元左右,技能含量高的超过10万元;“虹口养老照护师”上海地区一线护理员平均月收入达9000元以上,长护险护理员高者超16000元;“彩云之蓝”消防员月收入过万元。

在福利保障方面,各品牌提供多样化福利待遇。“虹口养老照护师”品牌发放工龄补贴、带教补贴等;“彩云之蓝”品牌提供伙食补贴,家属探亲时提供免费住宿,并采取季度轮休模式,每三个月集中休息20天,云南籍附加3天路程假;“黄浦港务员”品牌发放日常生活用品,免费安排食宿,配备防暑降温物资,每年提供10天探亲假期。

在家庭关怀方面,各个品牌也十分关注务工人员家庭需求。“怒放浦江”品牌为在沪务工产业工人家庭开展助学帮扶,为夫妻双方在沪就业人员子女提供从小学到大学的学费资助;“崇明海洋装备工”品牌帮助来崇劳动者的家属解决就业问题;“长宁绣娘”品牌通过带动女性就业,减少留守儿童,增进家庭幸福。

在权益维护方面,品牌都注重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黄浦港务员”品牌要求工资支付和社保缴纳必须做到零瑕疵、零拖欠;“怒放浦江”品牌通过数字化平台记录劳动者培训、考证、就业、薪资等情况。

越来越多的“虹口养老照护师”“浦东怒放浦江建筑工匠”“崇明海洋装备工”来到上海,搭建起一座连接城市发展与乡村振兴的桥梁,在拼搏奋斗中续写劳务协作的新篇章。上海市就业促进中心副主任黄河表示:“通过构建劳务品牌矩阵等措施,2024年,上海帮扶60.9万名中西部地区脱贫人口稳定就业,创历史新高;劳务品牌从业人员平均增收万元,就业稳定性持续增强,长期留沪发展意愿显著提升。”上海劳务协作品牌化已成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山海样板”。

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