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市教育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队松江区工作组全体教师在组长戴锭带领下,奔赴日喀则市定日县,开展以“送教、送培、送资助”为主题的教育帮扶活动。工作组教师通过在定日一中开设示范课、专题讲座和在定日县地震受灾学校、边境学校等六所学校的结对资助,为高原师生带去了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温暖的关怀,进一步深化了沪藏两地的教育协作。
示范课堂展新思 教学共研促成长
1.化学课堂:从生活走向概念,构建“宏-微-符”认知体系
戴锭老师在九年级6班以《元素》为题带来一节高质量的九年级化学示范课,为当地教学注入新活力。戴老师结合当地教学实际,摒弃抽象理论灌输,从学生日常熟悉的物质与场景切入,搭建起认知桥梁,引导学生感悟元素概念;随后通过递进的设计,巧妙串联宏观现象、微观构成与化学符号,帮助学生构建起“宏-微-符”三位一体的元素认知体系,让抽象知识变得可感可知。定日县化学同行和专家对本节课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戴老师的课堂既贴合当地学情,又极具创新,为县域化学教学提供了可借鉴的优秀范例,有效助力了当地教师专业能力提升。

2.历史课堂:融考古实证于史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李滨老师在定日一中七年级6班执教《秦统一中国》一课。从孟子“定于一”的思想引入,使学生明白统一已成为战国后期的大趋势,并在以下三个方面“六王毕,四海一”“称皇帝,创新制”“固统一,传后世”为学生讲授秦灭六国,建立中央集权,巩固统一的史实。最后,李老师借助最新考古发现《尕日塘秦刻石》,讲述秦统一后,秦始皇派人向昆仑山寻求神药的事迹。在考古学上证明了两千多年前中原与青藏高原的交流,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统一多民族国家。该课有助于铸牢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3.思政课堂:以生命教育启智润心,激发思维活力
吴广付在七年级3班成功讲授《认识生命》一课,学校思政组全体教师参与观摩。吴老师通过“一案到底”“议题式”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师生互动积极、氛围热烈。本节课上,吴老师帮助学生理解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学会尊重生命、热爱生活,对其健康成长与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在课后的评课中,大家一致认为,吴老师的教学设计层次清晰、方法新颖,尤其对“一案到底”的教学逻辑与议题引导效果高度认可,课堂互动充分,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活跃性与参与度,展现了良好的教学示范作用。

专题讲座拓视野 赋能师生共前行
1.AIGC赋能教研:技术让教育创新“触手可及”
李朝辉开设了《AIGC助力教科研创新》讲座,现场反响热烈。李老师的讲座通过真实案例演示了AI在备课、学情分析等环节的应用,教师们亲身尝试提示词工程与智能工具,原本抽象的技术瞬间转化为可操作的教研新路径。李老师长期致力于教育数字化创新,其倡导的“循证翻转”教研模型曾获教育界广泛关注。此次他特别针对高原教师需求,展示了DeepSeek等工具在跨学科项目设计、教育教学论文撰写中的实战技巧。全体教师纷纷用手机尝试,现场创意涌现,一位藏族教师兴奋表示:“AI让复杂教研变得像发朋友圈一样简单!”

2.物理创客启蒙:点燃高原学子的科学热情
翁崇涛老师作为松江区高中物理首席教师、区“创新悟理”共同体主持人,在定日一中为初二全体学生带来了一场题为《沪藏书院—创客空间:基于核心素养的中学物理跨学科课题实践研究》的专题讲座。讲座中,翁老师将前沿的物理理念与生动的跨学科案例相结合,深入浅出地激发了高原学子对科学探索的浓厚兴趣,现场学生反响热烈,纷纷表示讲座内容新颖、引人入胜,极大地拓宽了他们的科学视野,点燃了内心的创新热情。翁老师此次讲座,不仅是一次知识的传递,更是一场爱心与责任的践行,为深化沪藏两地教育协作、助力西藏学子成长成才贡献了扎实力量。

3.德育润物无声:以爱与智慧打造“理想教室”
陈伟老师为定日一中全体班主任进行了一场题为《打造理想教室》的德育专题讲座。陈老师认为教师对教育的理解决定了教师的教育行为,教师育人离不开师生情感的联结。他的教育理念是教师的力量源泉来自对学生的爱,爱学生才会爱事业,才会对教育保持经久不衰的热情。讲座中,陈老师指出要善于通过教室环境育人,让学生沉浸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他结合上海市班主任带头人工作室的学习经验以及对沪藏两地班级布置情况的对比进行研究,通过一个个别出心裁的实际案例,总结出“从学生实际需求出发”这一普遍观点,为班主任在建班育人方面提供可参考的范式。
结对帮扶传真情 助学筑梦暖高原
活动期间,松江区工作组六位教师与定日县六所中小学(定日一中、长所乡完小、曲洛乡完小、措果乡中心小学、绒辖镇小学、扎西宗镇小学)建立结对关系,并向每所学校资助六名贫困学生,鼓励他们刻苦学习、健康成长。这一举措不仅传递了上海教育者的深情厚谊,也为高原学子铺就了更广阔的成长之路。
从课堂到讲座,从教学研讨到助学帮扶,松江区援藏教师以专业与热忱,在雪域高原播下教育的种子。他们用行动诠释“组团式”援藏的深度与温度,为沪藏教育协作书写了又一页动人篇章。
来源:上海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