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铜器在夏商周时代的重要仪式中承载礼仪,是中国古代物质技术和精神文化的高度体现。在经历三代的鼎盛辉煌后,青铜器在宋元明清时期已逐渐淡出礼器的主流舞台,但其作为艺术品,制作却更加精致,题材更为广泛,风格更趋多元。长期以来,宋、元、明、清铜器因贴上“仿古”的标签,而未能受到学界太多重视,研究亦缺乏系统性。仿古青铜器为何在宋代出现?又为何持续流行于元、明、清各朝,从皇家庙堂走向民间日常?其中的内在动力和蕴含的社会意义都值得深思。

宋代仿古青铜器的大宗来自于朝廷宗庙祭仪的要求。宋徽宗时进行礼制改革,集成内府收藏完成《宣和博古图》,制作新成礼器大晟钟等,强调礼仪用器需合古意。靖康之乱后,北宋皇室收藏与新成礼器大多散失。至南宋时期,成立礼器局,以宋徽宗的新成礼器为范式,再次进行大规模礼器制作,并编成《绍兴制造礼器图》,后又将其和《政和五礼新仪》合并修订,编成《绍熙州县释奠仪图》,作为地方适用的释奠礼仪指南,此后仿三代古铜的礼器制度逐渐普及于地方。
从宋代开始,金石收藏与考据之学渐盛,古物收藏与鉴定在文人之间蔚然成风,加上商品经济的发达,仿古铜器祭祀的功能大为降低,转而变为个人生活情趣风雅的体现。仿古铜器借由文人雅士的重新诠释,将原本高置于庙堂承载礼仪的家国重器,化身为书斋居室的清雅摆设。
铜大晟钟“蕤宾中声”
Dasheng Bell, Note
“Rui Bin Zhong Sheng”

北宋崇宁四年(1105)
高 27.9 厘米,口纵 14.5 厘米,口横 18.0 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叶叔重捐赠
4th year of the Chongning reign (1105), Northern Song dynasty
Copper alloy
Height 27.9 cm, length of mouth 14.5 cm, width of mouth 18.0 cm
Shanghai Museum
Gift of Ye Shuzhong
铜琮式瓶
Quandrangular Vase in the Shape of
a Neolithic Cong

南宋 (1127-1279)
高 21.3 厘米,宽 7.0 厘米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1993 年佛罗伦斯与赫伯特·欧文夫妇捐资购藏
Southern Song dynasty (1127-1279)
Copper alloy
Height 21.3 cm, width 7.0 cm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Purchase, Florence and Herbert Irving Gift, 1993 (1993.456)
税记款铜瓶
Vase with the Mark of a Tax Registry

南宋乾道九年(1173)
高 30.8 厘米
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藏
安德森遗赠
9th year of the Qiandao reign (1173), Southern Song dynasty
Copper alloy
Height 30.8 cm
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London
Anderson Bequest (M.164-1917)
© 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London

元代推崇佛教、道教与儒家思想,在路一级城市如上都、全宁路、净州路等皆建立文庙,并与地方学校教育结合。宫廷仿古礼器今日虽不多见,但地方州县学与文庙祭器数量不减,反有壮大的趋势。
南宋后期至元代,民间制作的仿古铜器大量出现,这些仿古铜器不仅流通国内各地,甚至通过船舶贸易,远赴东瀛,如在韩国海域发现的元代新安沉船,即满载仿古铜器前往日本京都等地交易。
杭州路学铜中吕钟
Bell of the Confucian Academy of
Hangzhou, Note “Zhong Lü”

元大德九年(1305)
高 29.6 厘米,口纵 16.7 厘米,口横 19.0 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9th year of the Dade reign (1305), Yuan dynasty
Copper alloy
Height 29.6 cm, length of mouth 16.7 cm, width of mouth 19.0 cm
Shanghai Museum
松江府学铜豆
Dou (food vessel) of the Academy of
Songjiang Prefecture

元至正十九年(1359)
高 16.5 厘米,口径 15.8 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19th year of the Zhizheng reign (1359), Yuan dynasty
Copper alloy
Height 16.5 cm, diameter of mouth 15.8 cm
Shanghai Museum
铜绳耳炉
Censer with Rope-shaped Handles

元(1271-1368)
高 11.0 厘米,口径 15.3 厘米
韩国新安沉船出水
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藏
Yuan dynasty (1271–1368)
Copper alloy
Height 11.0 cm, diameter of mouth 15.3 cm
Recovered from the Sinan Shipwreck
National Museum of Korea (Sinan6657)

明初礼教复兴,帝王对祭祀活动高度重视,或许是为了节省用度,明太祖多次下令规定祭器材质改用瓷器。明中期开始逐渐将祭器从瓷、锡更置为铜,其后铜铸祭器又重回主流,与瓷质祭器并存。
“永宣金铜造像”与“宣德炉”是明代工艺美术的杰出代表,其创新的艺术形式对后世影响深远。永乐、宣德两朝制作的宫廷造像以其鲜明的风格特征、标准的款识格式,呈现出一种崭新的造像艺术形式,为中国金铜造像的巅峰之作。“宣德炉”——是对宣德时期铸铜工艺的致敬。以皇帝年号命名的“宣德炉”,成为铜胎细腻精美、质量纯良,结合鎏金、嵌金银与洒金的高超工艺技术,呈现前所未有的玄妙铜色,享誉于世的铜炉代称。
铁鋄(jiǎn)金银天杖
Ritual Staff

明永乐(1403-1424)
高 43.2 厘米,直径 7.6 厘米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2015 年佛罗伦斯与赫伯特·欧文夫妇捐赠
Yongle reign (1403–1424), Ming dynasty
Iron damascened with gold and silver
Height 43.2 cm, diameter 7.6 cm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Gift of Florence and Herbert Irving, 2015 (2015.500.6.28)
铜鎏金孔雀明王像
Mahamayuri on Peacock

明宣德(1426-1435)
高 145.0 厘米,宽 120.0 厘米
柏林民族学博物馆藏
Xuande reign (1426–1435), Ming dynasty
Gilt copper alloy
Height 145.0 cm, width 120.0 cm
© Staatliche Museen zu Berlin, Ethnologisches Museum (ID 31831)
Photo: Waltraut Schneider-Schütz
赐瞿昙寺鎏金铜瓶
Altar Vase

明宣德(1426-1435)
高 79.2 厘米,口径 28.0 厘米
青海省博物馆藏
Xuande reign (1426-1435), Ming dynasty
Gilt copper alloy
Height 79.2 cm, diameter of mouth 28.0 cm
Qinghai Provincial Museum

康雍之时,确立清王朝政权的正统与合法性至关重要。因此,雍正皇帝命礼官“考按经典,范铜为器,颁之阙里,俾为世守”,以作为皇朝治国的方略之一。乾隆皇帝进行了多项礼制改革,为规范礼制器物敕命编撰《皇朝礼器图式》,要求祭器袭用古制,并以“周器”祭孔。故在三十三年赐器国子监;三十六年亲幸曲阜孔庙,颁赠“周范十事”(内府所藏周朝十器);四十四年赐器热河文庙,开创儒学祭礼的新热潮。乾隆一朝再次将仿制三代礼器的活动推向历史高峰。
鎏金仿古铜“姑洗”钟
Ritual Bell with Archaistic Design,
Note “Gu Xi”

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
高 76.8 厘米,宽 40.6 厘米,直径 36.8 厘米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1903 年路易斯·利文斯顿·希曼少校捐赠
26th year of the Qianlong reign (1761), Qing dynasty
Gilt copper alloy
Height 76.8 cm, width 40.6 cm, diameter 36.8 cm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Gift of Major Louis Livingston Seaman (03.15.2)
铜牺尊
Zun (wine vessel) in the Shape of a
Sacrificial Animal

清乾隆(1736-1795)
高 38.6 厘米,尊径 11.0 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Qianlong reign (1736–1795), Qing dynasty
Copper alloy
Height 38.6 cm, diameter of Zun 11.0 cm
The Palace Museum
❖
为全新解读中国宋元明清时期的社会面貌和精神世界,带领观众领略这一时期青铜艺术的独特魅力,上海博物馆与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共同主办了“融古烁新:宋元明清铜器的复古与创新”特展。展览首站已于今年2月28日至9月28日在纽约成功举办,并将于2025年11月12日至2026年3月16日在上海博物馆东馆举办。展览基于上海博物馆藏宋、元、明、清铜器,并携手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汇集海内外多家重要博物馆馆藏,展品总计约一百七十八件,是近年来海内外最具规模的宋、元、明、清铜器展。展品中还包括书画、陶瓷等各类文物,以期更完整地呈现与铜器共通的文化大环境。

“融古烁新:宋元明清铜器的复古与创新”
展览开幕讲座
主题
何止“仿古”:宋元明清铜器再思考
主讲人
陆鹏亮 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研究员
时间
2025年11月12日14:00-16:00
地点
上海博物馆东馆学术报告厅
活动简介

宋元明清铜器常被称为“晚期铜器”,因相对商周青铜而言其时也晚,以致多受仿古伪造之垢弊,更缺乏系统研究。然则“晚铜”不晚,横跨千年,其艺文内涵更是丰富可道,亟需深研。自宋代考古肇兴,以重新发现的上古铜器正经补史,奉若拱璧,开启了此后千年艺术创作的复古风尚。宋元以降,仿古铜器博兴,又常常融入大量的当代元素,法古而不泥古,开艺术之新风,现社会之雅尚,蔚然一格。其中意趣又岂止“仿古”而已!
“融古烁新:宋元明清铜器的复古与创新”,正是首次汇集全球馆藏,全面深入探索“晚铜”的主题特展。展览力图推动欣赏宋元明清铜器的艺术造诣与文化深意,期冀为相关研究开拓门径,为久悬未决的诸多断代问题提供确切认知。策展人陆鹏亮将在讲座中深入分享其筹展过程中的研究思考,如何从浩如烟海的公私收藏中选萃精华,重新认知宋元明清铜器未被重视的艺文魅力。
主讲人
陆鹏亮,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布鲁克·罗素·阿斯特专席中国艺术主任研究员(Brooke Russell Astor Curator of Chinese Art)。2002至2008年间在上海博物馆工作。2008年赴美入巴德研究所攻读中国艺术史,获博士学位。2013年至今,在大都会博物馆亚洲艺术部就职,主持策划多个中国艺术展览,主要从事宋元明清时期文物研究,曾在国内外期刊及学术研讨会中发表有关陶瓷、铜器、珐琅、织绣、漆器、文房等各类专业论文。
预约请识别二维码↓

预约开始时间:2025年11月1日10:00
特别提醒:
1.本次活动面向18岁以上的成年观众,所有观众需进行实名制预约。行动不便的老人建议由成年人全程陪同,陪同人员亦需预约。
2.活动前30分钟开始签到,观众凭本人手机预约码、本人有效身份证,由上海博物馆东馆(世纪大道1952号)的东入口处通过核验、安检依次进入会场。
3.进场后请按工作人员的指引就坐。
4.因场地有限,本次活动不提供停车位,建议绿色出行。
5.请勿携带除无色无味的饮用水以外的饮料入场。
6.活动迟到超过15分钟者谢绝入场。
编辑丨教育部
学术支持丨青铜部
初审丨石维尘
终审丨汤世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