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教育 > 文章详情

上海教育敬老榜样① | 静安区业余大学:深耕“智慧助老”,助力长者追光数字时代

转自:上海教育 2025-11-01 21:00:47

来源:上海教育新闻网 记者:颜惠芳

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爱老助老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近日决定授予1290个集体全国“敬老文明号”称号,授予1990名个人全国“敬老爱老助老模范人物”称号。上海教育系统3个集体、2名个人光荣入选。小育推出系列报道,展现这些集体和个人的生动故事,一起来看→

日前,静安区业余大学成功获评2025年全国“敬老文明号”荣誉称号。这一国家级认可,是对该校多年来深耕“智慧助老”的肯定。自2022年起,这所学校便带着老年数字教育优质资源深入静安的每个角落,让超万名老人在数字时代收获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

智慧助老
让老年数字教育触手可及

当扫码支付、出行打车、线上就医逐渐成为现代生活的标配,静安区的不少老年人却曾一度因数字技能缺失而陷入困境:手机上发来扣费通知,却怎么也想不起来费用来源;开通会员后没看几个视频,白白花了冤枉钱;网上挂号环环相扣,一步错就前功尽弃……诸如此类的普遍难题,也是数字时代老龄化进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了让老年数字教育触手可及,静安区业余大学紧扣痛点,编制了《静安区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标准指南》。这本指南就像一本“数字技能说明书”,全方位涵盖了老年人数字技能应用的初、中、高三个层级标准:刚接触智能机的老人,先学WiFi连接、电话拨打等“入门课”;想方便生活的,重点夯实出行扫码、在线缴费、就医社交等“基本功”;学有余力的,还能跟着课程学做短视频、AI制图,成为“银发主播”等,传递正能量。这本指南成了社区助老工作的科学指引,让服务精准戳中老人需求。

优质教学的核心在师资。为了给老年学员提供更优质、更便捷的教学服务,学校建立覆盖“教师-管理者-志愿者”的培训体系,每年为730余名从业者“充电”——包括130余名老年大学专兼职教师、210余名社区教育教师、110余名社区学校管理者、80余名学习团队骨干及200余名志愿者,确保教师讲得清、老人听得懂、学得会。

为让老年人不出门也能学技能,学校还打造线上教学资源矩阵:以“静安学习网”、“乐学静安”公众号、“e读静安”小程序为核心,形成随时可学的数字化阵地;集结4596门课程、6852个视频、4万册图书,配套12个主题《静安老年数字教育一点通》手册,满足多元学习需求;创设“乐龄智生活”“慧学智中医”等5个市级智慧学习场景,组织VR、智能设备操作等体验,让老人在实操中感受科技魅力。

一系列“智慧助老”举措的成效,在老年学员的生活中得到了生动体现。在2025年的一堂手机课程上,老师帮孙兰霞夫妇找出了“每周扣48元”的莫名账单,解决了困扰他们许久的难题。孙阿姨笑着感慨:“200元学费一次课回本,这课比反诈宣传还实用!”课程里专门设置的“App的正确使用”环节,从软件下载到实际操作,细致教导每一个步骤,看似是小事,却实实在在地帮助了学员。“下学期,我还想学学视频制作,学以致用!”孙阿姨的话语,道出了众多老年学员的共同心声——学习,让生活更美好。

惠民行动
助力老年人乐享智慧生活

2025年,静安区业余大学老年教育共开设课程班562个,学额近12000个。据校长蒋中华介绍,学校自2022年起开展“老年数字教育进社区行动”,面向全区14个街道、268个居委,开展878场活动,共计培训15000人次,每年配送近20000份实体资源,推出200余门微课程,真正让数字培训走进“家门口”。

今年夏天,静安不少老人就体验了一把“科技潮感”——在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月期间,25个居委和1个街道综合为老服务中心的老人“点单”想学“无人机操控与航拍”“手机短视频拍摄思维与技巧”,静安区业余大学就“送餐”上门,5场公益讲座吸引了500多人参加。同时,在沉浸式体验项目区域,有的老人对着AI下棋机器人“较真”,有的在智慧钢琴前弹起老歌,有的在全景骑行中挥洒汗水,近百名老人在新情境中体验了数字科技。到了10月敬老月,学员们还去养老院做志愿服务,把学到的技能变成温暖他人的力量。

从制定标准、培育师资到整合教学资源、实施惠民行动,静安区业余大学一步步构建起让老年人随时随地可学的“智慧助老”体系。这不仅帮助老人们追赶上了数字时代的步伐,更实现了数字化发展与老龄化进程的同频共振,为更多地区开展老年数字教育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

校企携手
促进老年教育可持续发展

在和龙凤旗袍合作的“万物皆可盘”课程上,“龙凤旗袍手工制作技艺”第四代传承人、静安工匠江满宗手把手教老人们穿针引线制作盘扣。72岁的张美莲学得格外认真,指尖下的盘扣渐渐成型,她眼里满是欢喜。因为这不仅是学会了一项技能,更圆了自己“年轻时穿龙凤旗袍”的梦想。每次课后,她都会迫不及待地和女儿分享自己的成果。

在雅马哈音乐中心的教学点里,老人们端坐琴前,从生疏地按下琴键到慢慢弹出简单旋律,脸上的笑容愈发灿烂;在上海市假肢厂,老人们亲身体验助听器、智能轮椅、智慧家居系统,真切感受“科技养老”的便捷;在喜马拉雅公司的专业录音棚,老人们体验成为“银发主播”,感受AIGC内容生成、语音交互以及智能硬件等为生活带来的乐趣。

雅马哈、喜马拉雅、假肢厂、龙凤旗袍……都是深深扎根于静安的企业。这些曾经“不对外开放”的优质资源,如今都成了静安老人们的“学习基地”,让他们的晚年生活焕发出别样光彩。2025年,静安区业余大学精准把握区域经济产业优势,在老年教育领域积极引入这些“金牌企业”,以校企合作的坚实步伐,共同培育老年教育新质生产力,推动银龄教育实现从“有学”到“优学”的跨越。

“校企合作”加“课程建设”“资源整合”“平台共享”深度联动的创新模式,为静安的银发群体打开了通往优质学习生活的大门。老人们不仅能参与到贴合自身认知习惯与学习需求的特色课程中,更能沉浸式体验多场景融合的学习生态。2025年10月,在首届上海老年学习课程展上,静安区业余大学和企业联手打造的“智慧健康驿站”“盘扣工坊”“指尖交响乐”人气爆棚,成了展会里的“打卡热门地”,吸引着众多老人驻足体验。

喜人现象的背后,是静安区业余大学用教育温暖银发岁月的不懈坚持,也印证着我国推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成效——老年教育既能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需求,更能助力老年人提升晚年生活品质、实现人生价值的再延伸。如今,带着2025年全国“敬老文明号”的荣誉,学校还将继续深耕“智慧助老”,拓展服务场景,帮助更多老人拥抱智慧生活,追光数字时代。

图片由被访学校提供

编辑:邓允

“在看”和“点赞”点这里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