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今日闵行 > 文章详情

敲煤饼、弹棉花……一起回味上海旧时光丨侯叔时光记

转自:今日闵行 2025-11-01 22:16:43

当石库门的炊烟渐远,弹街路的声响成忆,总有一些人执着地为城市封存时光。闵行爷叔侯宝良便是这样一位“时光记录者”。他54岁提笔 “半路出家”如今已成为中国作协会员!10月18日起,“今日闵行”推出《侯叔时光记》,走近他笔下的上海往事与老城记忆。

作者按:

我把过往上海生活的场景用画记录下来,都是我们上了年纪的老人作为曾经的美好回忆。也是激励我们不忘初心,更加珍惜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

这些画片有的是我已刊登的怀旧文章插图,也有的是我将发表文章的插图,在此集中起来陆续给各位展示,尤为赏心悦目。

“小砵头”甜酒酿

“小砵团,甜酒酿”,应该是小砵头甜酒酿,怎么叫“小砵团”呢?因为以前做这种生意多数是崇明人。在居民区里兜兜转。他们的标配是黄鱼车、电喇叭、一只旧书包这“三件套”。卖酒酿还搭卖“小圆子”。

现在大家都用上清洁、方便的天然气。早先是煤球炉。煤饼炉算第二代。

“敲煤饼”老辈人不陌生,虽说煤炭店里有买煤饼,但那时节俭人家就愿意休息天去借模子、买煤屑堆到家门口来费劲地敲,那时一百斤煤饼二元六角,十斤贰角陆分四只,精打细算的人家觉得敲一百斤煤饼好省几毛钱也好呀。

敲煤饼

老早家里的“旧布头”用处多,图中这位年轻妈妈给婴儿换尿布,就是用旧被单扯条做的,以前哪有“尿不湿”,尿脏了洗洗、晒晒再用。边上一位妇女在用五颜六色的“旧布头”浸了浆糊贴在板上,趁大太阳的天气里晒,晒干后整张地揭下来,上海人叫“硬衬”,是自己做鞋少不了的辅材。现在大家不用做鞋,是不见这些东西了。

旧布的用处

以前每家都少不了棉花胎过冬的。用久了棉花会结板变硬,就不暖了,就要去弹棉花工场加工“弹棉花”,薄了加点新棉花又是一条蓬松的棉被或棉垫了。

弹棉花

作者/插图:侯宝良
编辑:陈怡婷
初审:赵若楠
复审:何婷婷
终审:刘垦博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