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多年前,29岁的陈望道首译《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重要理论基础,照亮了革命道路,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
国福路51号小楼,建筑面积300余平方米,砖混结构,二层至三层呈阶梯状由西南向东北逐渐升高,东南角呈二层圆柱形,顶覆绿色筒瓦,黑色钢窗,浅黄色水泥拉毛墙面——这便是陈望道旧居,如今的《共产党宣言》展示馆(陈望道旧居)。
据陈望道之子、曾任复旦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的陈振新回忆,20世纪50年代,旧居还只是孤单的一幢房子,周围一圈筑有围墙,围墙外是成片的农田。300多平方米的房屋内,大大小小的房间有十间之多,当时陈望道觉得房屋过于宽敞,不愿迁入这一新居。后经学校再三说明是工作需要,并答应他将校内的语法、修辞、逻辑研究室迁至国福路5l号底层,问题才得到解决。
房屋一层布置为语法、逻辑、修辞研究室,这是全国高校中最早成立的一个语言研究中心,即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的前身。二层是陈望道和家人生活、起居之处,他在这里工作生活了二十余年。
陈望道旧居于2011年被列为杨浦区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被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5月,由上海市委宣传部和复旦大学发起,在上海教育委员会和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支持下,彻底进行了修缮后将其辟建为《共产党宣言》展示馆(陈望道旧居)对外开放。
修缮前,复旦曾召开多场调研会,专门请陈望道儿子、儿媳到51号小楼来回忆细节,修缮方案数易其稿。最终不仅整幢建筑修旧如旧,就连树木、草坪、水泥地面等小楼周边的环境细节,也都按照原来的样子予以复原。
在保留建筑基本原貌的前提下,内部空间也得到充分利用。一楼展览以“宣言中译•信仰之源”为主题,展示《共产党宣言》的诞生、中译和影响。主要展品为《共产党宣言》的各种版本,其中既有《共产党宣言》1978年的德语版本,又有《宣言》中译本底本的日译本以及陈望道的初译版本,同时,还复原了“又新印刷所”的场景。
从一楼拾级而上,映入眼帘的便是陈望道卧室兼书房,这里主要展示陈望道的工作环境。在窗前的书桌旁,一座陈望道硅胶像被安置于此,令人恍然感觉先生音容宛在。隔壁一间被辟为生平展示厅,三楼则设立了专题展室。
主建筑西面,还设有一个车库影院。参观者可以观看一部《信仰之源》纪录片,回顾先生走过的历程。
1920年春天,陈望道回到老家浙江义乌分水塘村的一间柴屋里翻译《共产党宣言》。一天,母亲给他送了粽子和一碟蘸粽子吃的红糖水,结果他太投入翻译,错把墨汁当成红糖水蘸着吃了。
过了一会儿,母亲在屋外问:“还要不要再添些红糖水?”他连声答话:“够甜了,够甜了!”待母亲进来收拾碗碟时,才发现他满嘴墨汁,他自己却浑然不知。真可谓“真理的味道非常甜”。
这就是“真理的味道”的故事。一盏昏暗的煤油灯,伴先生送走了一个个漫长的寒夜,又迎来一次次黎明的曙光。1920年4月下旬,陈望道终于完成了《共产党宣言》的中文翻译工作,并把译稿带回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