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用典·两汉篇 |《盐铁论》中的政治智慧

上观新闻 作者:余建平

汉昭帝始元六年,由执政大臣霍光组织,六十余名从全国征召来的文人学士,与以桑弘羊为首的政府官员进行了一次长达五个月的会议,双方人员围绕盐铁和酒类政府专营、平准均输、对待匈奴的政策,以及治国理政的方针等问题,作了激烈的争辩,这就是著名的盐铁会议。此次会议的召开,源于昭帝朝对汉武帝所推行的一系列经济政策的反思。汉武帝为解决北方匈奴的侵扰,决定推行桑弘羊等人制定的盐铁官营、酒类专卖及均输、平准等政策,这些措施虽然极大地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为武帝朝多次的大规模战争提供了经济保障,但由此产生的多种弊端,使得底层民众的负担越来越重,至武帝晚年时,“海内虚耗,户口减半”,民间起义不断,盐铁会议便是在此背景下召开。

在这次会议上,这些文人学士们对汉武帝朝推行的盐铁专营等政策作了全面的抨击,他们开篇明义,“今郡国有盐、铁、酒榷、均输,与民争利,散敦厚之朴,成贪鄙之化,是以百姓就本者寡,趋末者众”,认为盐铁专营等政策,是与民争利,最终会导致整个社会风气的恶化。他们要求“罢盐铁、酒榷、均输”,主张“进本退末,广利农业”,施行惠民的政策。以桑弘羊为首的大夫则站在中央政府的立场,对盐铁官营、平准、均输等政策采取维护的态度,认为这些措施“有益于国,无害于人”,既可以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又有利于抑制富商大贾对底层民众的兼并掠夺,坚决不可废止。双方针锋相对,进行了极为激烈的争论。虽然长达五个月的会议结束后,仅郡国酒榷和关内铁官被罢黜,其他政策仍维持不变,但这次会议对汉朝今后的政治走向还是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数十年后,此次会议的讨论记录由桓宽整理编修,而成《盐铁论》一书。

《盐铁论》不仅保存了西汉中期大量极为珍贵的经济和思想史料,也成为后人汲取政治智慧的丰富源泉,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不同场合引用此书,表达治国理政的某些理念。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因时而治的为政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6月14日的《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九次会议上的讲话》中,引用了《盐铁论·遵道》的“欲粟者务时,欲治者因势”。这句话有特定的语境,当时与会的文人学士认为,“圣王之治世,不离仁义”,从黄帝到三王,他们皆以仁义教化民众,这是百世不变之道,而另一方丞相史提出异议,认为贤良文士只知道因循守旧,不知权变,为政者应根据时势的变化,及时调整政策,就像种粟者想要有一个好的收成,便须随季节的变化,及时地施肥除草一样。毫无疑问,丞相史的观点是非常正确的,现实政治复杂多变,我们在遵循总体方针大体不变的情况下,还需要因时而治,如果循古不化,胶柱鼓瑟,只会导致严重的政治后果。

习近平总书记在《共同创造亚洲和世界的美好未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上的主旨演讲》中所引用的《盐铁论·忧边》“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一句,无疑也体现了这种“因时而治”的为政理念。桑弘羊等人在这一篇提出,盐铁、平准、均输等政策施行已久,如果贸然废除,是对汉武帝功德的否定,会对先帝的形象造成负面影响,而贤良文士提出异议,认为明智的治理者,会随时间和世势的变化,及时调整,并制定新的政策。这种观点与前文是一致的,可见无论是贤良文士,还是御史大夫,他们在不同的语境下均信奉“因时而治”的为政理念。“因时而治”的观念来源较早,《韩非子·五蠹》曰:“圣人不期循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稍早于《盐铁论》的《淮南子·氾论》曰:“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政教有经,而令行为上。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故圣人法与时变,礼与俗化。”这是非常正确的,为政的根本在于为民,只要对民众有利,为政者便应调整施政方针,而不必拘泥于是否遵循先王之道。

二,有弊则补的治国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12月20日的《在庆祝澳门回归祖国20周年大会暨澳门特别行政区第五届政府就职典礼上的讲话》中引用了《盐铁论·申韩》的“善为政者,弊则补之,决则塞之”一句。此言由桑弘羊等人提出,他们认为如果政治上有小的弊端,就要及时纠正,就像衣服有破损,应及时缝补,堤坝有决口,应快速堵塞,人有疾病,应迅速就医一样。如果放任不管,而等到江河决堤、重病膏肓,就可能造成“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后果。

有弊则补的治国理念,也适用于廉政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引用了《盐铁论·后刑》的“锄一害而众苗成,刑一恶而万民悦”一句。《后刑》篇是贤士和大夫关于用刑的讨论,贤士主张“先德后刑”,即以德教化民众,从而达到“刑设而不犯”的目标。但这种设想过于理想化,现实社会存在各种品性之人,有善人也有恶人,如果不及时惩治恶人,就有可能导致整个社会风气的恶化,因此桑弘羊等人主张“人君不畜恶民”,恶民就像农田里的杂草,如果不锄掉,就会对禾苗造成损害。今天社会上的贪腐之人,就像良田里的杂草,虽难以避免,但只要有弊则补,及时铲除,社会风气就会好转,政治生态才会清明,国家治理方能平稳推进。

总之,《盐铁论》这部两千多年前的著作,并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过时,无论是贤良文士对儒家理想的坚守,还是御史大夫对现实政治的考量,都包含着丰富的政治智慧,值得后人细细探索和体会。

栏目主编:王多 题图来源:上观图编 图片编辑:朱瓅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