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在第70届慕尼黑ARD国际音乐比赛中,青年圆号演奏家曾韵荣获第二名、最佳委约作品奖、唯一室内乐特别大奖三项大奖。
2019年,20岁的曾韵捧得世界知名的柴可夫斯基国际音乐比赛铜管组金奖。著名指挥家瓦列里·捷杰耶夫评价这位来自中国的年轻人是“本次比赛最大的惊喜”。
此前,曾韵还曾获得过12项国际大赛的奖项。
近日,被誉为“圆号天才”的曾韵与小提琴演奏家王之炅、钢琴家陈默也一起,在凯迪拉克·上海音乐厅为观众带来了一场“初冬夜语——如歌圆号三重奏音乐会”。
在演出举行前,记者和曾韵聊了聊他的音乐之路。
第一次看见观众流泪
上观:你从小到大参加过那么多国际比赛,你觉得自己是“比赛型选手”吗?
曾韵:小时候去参加比赛,我更多的是抱着一定要赢、要拿奖的心态,但是这些年来,我越来越觉得,参加比赛就像参加一个音乐夏令营,它的本质是表演,要学会享受自己在台上的状态,而且在比赛之余还可以交到很多朋友。
现在,比赛对我来说更像是一种鞭策,让我看到自己的不足。和大多数体育比赛追求更快、更高、更强不同,音乐类比赛有点接近于跳水,是演奏者自我状态的一种呈现,比赛中真正的对手其实是自己。
上观:比赛之前,你怎样把自己调整到最佳的状态?
曾韵:在比赛前,我会有一套固定的练习方法,相当于是赛前热身。但更重要的,是心态上的调整,对于圆号这种特别容易吹错的乐器,一定要在心理上多下功夫。只要在台上呈现出此时此刻最好的自己,就够了,不一定非要跟别人较劲,跟自己较劲,抓住当下能抓住的所有细节就好。当然,最关键的还是平时在台下刻苦的练习,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上观:不少音乐家,甚至是资历很深的音乐家在上台前都会紧张,你是如何处理这种情绪的?
曾韵:我也会很紧张,但音乐是很神奇的,听众在台下听,我自己也在台上听,在台上必须得学会享受音乐,当音乐把我带入那个状态,就不会感到紧张了。
上观:在你参加过的众多国际比赛和演出中,有哪些特别难忘的经历?
曾韵:有一次我去芬兰参加一个铜管音乐节,在这类音乐节中,演奏者们一般会选择专业性比较强的作品,但我当时选择了一首非常抒情的《夜曲》。我在台上惊讶地发现,观众席中有一位老太太在哭。这是我第一次见到有观众因为我的演奏而流泪。
演出结束后,那位老太太热情地拥抱了我,尽管我听不懂芬兰语,但我心里很感激她。我意识到,我是代表我自己在呈现音乐。有些作品的技巧未必很难,却能够走进人的内心。
2019年,参加柴可夫斯基国际音乐比赛的时候,我演奏了柴可夫斯基《四季》中《六月船歌》。当时我下决心一定要演绎好这首技巧并不复杂,却非常动人的作品,结果这首作品收获的反响在几首比赛曲目中是最好的。最后决赛时的《如歌的行板》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从那时起,我就有了一种信心,除了挑战高难度的作品,也可以用平静的语气和属于圆号的独特音乐语言去打动观众。
谢谢他们带着我“玩”
上观:前天晚上,你在上海音乐厅与小提琴家王之炅、钢琴家陈默也一起也举行了三重奏音乐会,你们三位是如何结缘的?
曾韵:去年,我来上海举办了一场独奏音乐会,恰好关注到王之炅和陈默也老师当时刚举行过室内音乐会,两位老师不仅技艺高超,而且很纯粹、很有个性,当时我就想,没准以后我们有机会能够在一起碰撞出特别的火花。
在这次音乐会上能与他们二位合作,对我来说是莫大的鼓励,我有一种被带着“玩”的感觉,觉得很荣幸。
上观:小提琴、圆号加钢琴的组合在中国上演的频率并不高,这次的演出作品是如何选择的?
曾韵:下半场的勃拉姆斯《圆号、小提琴和钢琴三重奏》是他最重要的室内乐代表作,包括帕尔曼在内的小提琴家以及优秀的圆号演奏家都录制过这部作品的唱片。勃拉姆斯年轻的时候吹过圆号,他将圆号视为自己年少时的形象,在作品中与母亲对话。聆听这首曲子就如同飘荡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会让听众觉得很舒服。
最容易“冒泡”的乐器
上观:圆号的音色是温暖而庄严的,马勒、柴可夫斯基等不少作曲家都很喜欢圆号,然而作为一件独奏乐器,很多人对圆号的印象是模糊的。你如何形容这件乐器?
曾韵:圆号对演奏者的气息控制和技巧是很大的挑战。拉小提琴的时候如果音不太准,或许可以扭一下手指,迅速把音“救”回来,但是圆号一旦吹错,就完全吹到另外一个音去了,无法补救。
单簧管、双簧管、大管这样的木管乐器是通过哨片的振动发出声音的,而圆号、小号等铜管乐器本身不会振动,我们要靠自己嘴唇的振动来让乐器发出声音,怎样吹出悦耳的音色,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吹奏者本人。这就是为什么刚刚开始学圆号的孩子会很难驾驭,这件乐器也不适合太小的孩子学习。
上观:在交响乐团里,圆号被称为最容易“冒泡”的乐器。
曾韵:是的,“冒泡”就是指本来要吹一个音,结果却吹到另外一个音去了,一不留神就成了乐团的“害群之马”。所以,优秀的圆号演奏家在交响乐团中是非常“抢手”的。
上观:为什么会喜爱这个低调而难度又很高的乐器?
曾韵:我觉得自己的性格和圆号的性格比较契合,圆号是谦逊的,在需要为其他乐器做铺垫的时候,要把自己很好地藏起来,需要我们亮出声音的时候,就要“挺身而出”。
学音乐不是刷题
上观:你从6岁开始随父亲学习圆号,从小被视为“天才少年”,这个称呼会让你觉得有压力吗?
曾韵:这个称呼有时候会让我面红耳赤,我觉得“天才少年”可能更多代表了大家对我的一种期待。我目前还在中央音乐学院学习,希望今后能踏踏实实地继续进步,不辜负那么多人对我的善意。
天分和努力是分不开的,音乐跟生活也是分不开的,有了丰富的生活、丰富的人生体验,有助于更好地表现音乐。有些人可能认为,所谓的天才就是他在生命中只擅长一件事,在其他方面相对来说会有缺憾,或者说天才的生活不够完整。过去的音乐家中可能会有这样的情况,但是时代在发展,如今不是一定要成为苦情剧本里的天才男主角,才能载入世界音乐史。音乐最终是要带给人美的,作为音乐家也要学会好好生活、快乐地生活。
上观:对正在音乐中一步步跋涉的琴童们有什么话想说?
曾韵:我想对琴童的家长们说,演奏音乐是以幸福感为基础的,学音乐不是刷题,要让孩子自己去发现、体会音乐带给他们的乐趣。如果孩子对音乐感兴趣,又有天赋,在打下坚实的基础之后,一定要为孩子做一个长远的规划。
视频为曾韵在2021年ARD国际音乐比赛半决赛的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