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少有画家像毕加索一样,一生创作了那么多种画风的作品。他是西方现代绘画的先驱,是20世纪最伟大的画家之一。
原定在沪上举行的毕加索作品展因疫情延期了,但毕加索艺术作品中透出的蓬勃的生命力不断感染着热爱他的人们。
从蓝色到玫瑰色
毕加索曾说:“我12岁的时候就已经画得像拉斐尔一样了,但我用了一生的时间去学习如何像小孩一样画画。”
1881年,毕加索出生于西班牙马拉加,他的父亲是一位美术教师,曾担任过当地美术馆的馆长。毕加索8岁开始学画,11岁进入专业学校学习美术。
从留存至今的作品来看,少年毕加索的天赋与才华着实令人吃惊。14岁那年,他帮助父亲完成了一幅静物画。父亲认为,儿子的绘画才能已经超越了自己。
1900年,毕加索离开西班牙,来到艺术之都巴黎。他居住的房子被称为洗衣舫,是蒙马特高地的一座快要倒塌的建筑物,也是全巴黎最脏乱差的地方。
保存于巴黎毕加索博物馆、作于1901年的《蓝色自画像》见证了毕加索当时的心境。年仅20岁的他,将自己描绘成一个面颊凹陷、满脸疲惫的男人,罩在一件深色大衣下,一副沉默寡言的样子。
那时,毕加索的调色板里全是各种各样的蓝色。在他看来,世界上最美的颜色、万色之本,就是各种蓝色中的纯蓝色。
“蓝色时期”的毕加索内心是痛苦的,他描绘了大量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他由学院派转向自我探索,在浅蓝、深蓝、湛蓝中开始走向成功之路。
几年后,潦倒的毕加索走出低谷,他画面中的蓝色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清新欢乐的玫瑰色,开启了以暖色调为主的“玫瑰色时期”。他常常描绘蒙马特地区马戏团的杂技演员,这一时期也被称为“马戏团时期”。
用二维表现多维
毕加索3岁那年遭遇西班牙大地震,父亲一把裹起小毕加索,带着即将临盆的母亲和全家匆匆逃难。母亲在避难所生下了孩子。直到50年后,毕加索还能清晰地讲述逃难时的一些细节。
毕加索13岁时,他心爱的小妹妹患上了白喉。他发誓,只要妹妹能活下来,他愿意放弃自己热爱的绘画。然而,不久后,妹妹还是去世了。生命总是与死亡的威胁相伴,构成了毕加索最初的记忆。
1907年,毕加索的《亚威农少女》问世,画中的女性五官错位,身体变形。最左边的女性带有埃及正面律,即“正眼侧脸”的特点。中间两个女性的脸上带着西班牙伊比利亚雕刻的痕迹,右边的女性则受到非洲艺术的影响。这幅看来非常怪异的作品有一种咄咄逼人的生命力,它诉说着画家内心的斗争,也可以窥见他对死亡与恐惧的反抗。
毕加索曾说:“当一个画家看到他所要画的对象的正面时,难道对象就没有侧面和背面吗?能不能同时把它们画出来呢?也就是说能不能用二维的画布画出多维的物体呢?”他所开创的立体主义的造型方法,就是要通过画面同时表现事物的所有部分,而不是像传统画法那样以一个固定的视点去表现对象。
起初,毕加索的朋友布拉克、马蒂斯等人都无法接受大胆的《亚威农少女》,一些画商甚至表示不再购买他的新作品。毕加索意识到,自己的这幅画已经超出了朋友们的理解力。
《亚威农少女》问世多年后,才得到展出的机会,几年后以高价售出。1937年,这幅作品亮相巴黎世博会。《亚威农少女》改变了毕加索的艺术轨迹,是他迈向立体主义的第一步。这不仅是他个人的艺术突破,也是西方现代艺术史上的一次突破,标志着立体主义的诞生。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立体主义迅速影响了多个艺术领域,颠覆了古典艺术的表现形式,也逐渐改变了人们对绘画和雕塑的传统定义,并延伸到文学、戏剧等领域,为现代艺术铺平了道路。
毕加索为什么难懂
有人说,毕加索的画很难看懂,要有一定的艺术知识储备,需要了解非洲艺术、新古典主义、古希腊艺术……
确实,很少有艺术家像毕加索一样,在一生中创作了这么多种画风的作品。继立体主义之后,他又进行了超现实主义探索,创作了举世闻名的《格尔尼卡》。
他是一位永远年轻的画家,印象派、后印象派、野兽派的艺术手法都被他汲取、融汇,最终转化为自己的风格。无论风格如何变化,他都保持自己粗犷刚劲的个性,而且在各种手法的运用中达到内部的统一与和谐。他的才能也不止于绘画,其创作跨越了雕刻、版画、陶艺等各个层面。
毕加索的不断尝试成就了他不断超越自我、富于变化的艺术风格。他一面开拓着新的艺术样式,一面又回到旧的样式中去寻找新的可能性。这是毕加索的作品难以被大众所理解的原因,也是他获得艺术成就的原因之一。
其实,艺术并没有标准答案。对普通观众来说,未必要对各个艺术流派的特点熟稔于心,只要能在画面中获得视觉的愉悦、超越现实的遐想、片刻的宁静或刹那的触动,就是看画的意义所在。
耀眼的斗牛士
84岁的时候,毕加索患上了胃癌。接受切除手术后,他继续创作了许多生机勃勃的作品。
1971年,毕加索的多幅作品在法国卢浮宫展出,时任法国总统乔治·蓬皮杜主持了这次画展的开幕式。他说:“毕加索像一座火山……无论他画的是女人还是丑角或是其他人物,都迸发出青春的火焰。”
毕加索从小喜欢看斗牛表演。他的孙女玛丽娜曾回忆道:“他,一个仅有一米六高的小个子男人,如同竞技场上耀眼的斗牛士,他所关注的只有生与死,他的画笔如剑,他的画布就是他的斗篷。”
西班牙一位知名的斗牛士米格尔曾经问毕加索,自己是否应该继续干这行。毕加索是这样回答他的:“有一天你可能死于牛角之下,但是你所能期望的结局还有什么比这更好呢?而我所向往的,又有什么比执笔作画的时候跌倒在地一命归天更能让我心安理得呢?当一个人懂得了怎样做某项工作的时候,他若是停住不做,那他就算不上是一个人。所以,米格尔,你必须回到斗牛场去。”
毕加索并不是一个完美的人,晚年的部分作品也褒贬不一,但他始终没有离开过自己的“斗牛场”。85岁时,他患上了严重的肺炎。刚刚从肺炎的魔爪中挣脱出来,他就立刻拾起了画笔。
1973年的春天,92岁的毕加索猝然离世。他曾说自己不怕死,怕的是久病而不能工作,那是浪费时间。
如他所愿,他一生没有浪费过时间。离世的前一夜,他仍然在画画。
延伸阅读
看懂毕加索,绕不过这四座博物馆
毕加索一生中画法和风格几经变化,创作了3万多件艺术作品,如今它们散落分布在世界各地。马拉加、巴黎、昂蒂布、巴塞罗那是毕加索一生中重要的城市,这4座城市分别有一座毕加索博物馆,共同构成当今世界收藏毕加索作品的权威机构。
西班牙马拉加毕加索博物馆
马拉加被称为“毕加索之城”,马拉加的毕加索博物馆浓缩了毕加索对故乡的所有记忆。他曾说:“没有体会过马拉加的阳光的人,就创造不出立体主义的绘画艺术。”这座博物馆收藏的作品时间跨度非常大,从1931年至1971年,覆盖了不同时期毕加索的绘画风格。
法国昂蒂布毕加索博物馆
这座博物馆建在一座古堡中,是当地的地标性建筑,前身是格里马尔迪博物馆。1946年,65岁的毕加索来此工作,他在这里拥有了一个大型工作室。离开这里时,他捐出了在这期间创作的作品,其中包括著名的《生活的乐趣》。
1966年,格里马尔迪博物馆被命名为毕加索博物馆,这是毕加索在世时就建立的博物馆。他本人和他的后人都向博物馆捐赠了许多作品,包括油画、素描、版画、雕塑、陶瓷、挂毯等。
法国巴黎毕加索博物馆
这座博物馆1985年开放,其特色是拥有规模极大的毕加索油画收藏。
巴黎是毕加索声名鹊起之地,他在1900年抵达巴黎后结识了许多艺术家和作家,如马蒂斯、纪尧姆·阿波利奈尔等。巴黎毕加索博物馆最知名的藏品之一是毕加索“蓝色时期”的《自画像》《拿着吉他的男人》,见证了他在这里度过的落魄岁月。
巴黎毕加索博物馆的藏品规模庞大,据官方资料记载超过5000件,它的藏品还包含毕加索私人收藏的柯罗、塞尚、高更、马蒂斯、卢梭、米罗及雷诺阿等人的画作。
西班牙巴塞罗那毕加索博物馆
1960年,毕加索的好友、西班牙艺术家萨巴特与巴塞罗那市政府共同提出建立毕加索博物馆的想法,1963年博物馆正式开放。
这里曾经是毕加索的住所,博物馆由5座中世纪建筑组成,地处老城区清幽的小巷。这座博物馆收藏了约4000件毕加索的作品,包括绘画、素描、雕塑、陶器、版画等。
巴塞罗那见证了毕加索的成长与探索,从写实主义走向立体主义、现代主义之路。这里藏有毕加索15岁时完成的惊人之作《科学与慈善》,描绘了一名医生为女病人问诊的场景,他的父亲担任了医生模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