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历史文化名人|南汇首任知县做了一件大事,百姓为他立下九座生祠

上观新闻 作者:胡云华

雍正三年,浦东南汇建县。钦琏作为雍正元年进士被遴选委任为首任知县,立下了“厚民俗,遂民生,苏民力,去民害”的从政座右铭。雍正十一年,钦琏再任南汇知县。任职期间,钦琏亲率民众修筑海塘,后人将其称之为“钦公塘”。

「裹粮载笔」

南汇地处海疆,设县之初可谓“斥卤之区、土瘠民贫”。钦琏上任之后,着手出台垦荒地等新政,以改善民生;还积极向朝廷请命,申请缓征课税,解民苦难。

为改变南汇“学宫未建,弦咏声稀”的状况,钦琏积极兴学,修建南汇学宫——芸香书院。书院坐落在县城东南隅(现南汇中学内),占地20余亩,后续扩建为由孔庙、明伦堂、儒学署、惠南书院、文昌宫、魁星阁等组成的建筑群。

明伦堂东侧设儒学署(又名训导署),是当时的教育行政主管机构。由于战乱、年久失修等原因,除孔庙外,南汇学宫建筑群基本被毁。

作为首任知县,钦琏为尽快熟悉情况、有为治理,还积极调查走访,广泛了解县情民情。

地处海疆的南汇“风气淳朴,士女敦实,行务本业,弗事炫耀”,且“水道、兵赋、风土、人物之属”与其他地域有别。钦琏走访后提出,有必要着手编撰县志。

编撰县志,首要的是收集《松江府志》《上海县志》等相关资料,以及南汇新场朱之屏撰的《鹤沙志》、蒋思永编的《分建南汇县志稿》等方志资料。

同时,聘请有识之士主持修志。起初,钦琏选择礼聘本地较有名望的翰林院编修顾成天。不料,顾成天受聘后不久,即奉命调去京城。钦琏只好改聘当地进士叶承为主笔。然而,叶承也同样奉调入京。

之后,钦琏因故被罢官,修志之事被迫暂停。不过,钦琏仍心念修志之事,坚持把志稿带在身边。没有官场羁绊的他,决心亲自担起修志大任。

史书记载,他邀约老友“裹粮载笔”,重返南汇,“遍询父老,印征稿本,芜者删,缺者补,正错误,核事实”。

在钦琏的不懈努力之下,南汇的第一部县志——《分建南汇县志》终于完成。全书共十六卷,附图十份,成为今天研究南汇地区的珍贵史料。

「潮不为恶」

就任南汇知县期间,钦琏最让百姓称道的政绩就是修筑“钦公塘”。

“钦公塘”的前身是外捍海塘,于万历十二年由上海知县颜洪范修筑而成。由于海潮不断侵蚀、暴溢,外捍海塘不断受损。尤其是万历十九年农历七月十八的大海潮,让海塘严重受损,致使上海县一团至九团(明代盐场下设团、灶)淹没房舍千余户,受灾居民万余人。

重新加固修筑海塘,是当地百姓急切盼望的大事。故钦琏上任伊始,便重点考察海塘危情,又多次上书朝廷,提议“保民生、固地利”,加固修筑海塘。

雍正十年七月十六日夜,飓风骤起,海潮怒涌,内塘之东竟成一片汪洋。“民死十之六七,五畜无存,庐舍尽为瓦砾场,竟不辨井里。及水稍退,内塘东尸棺塞河,流水尽黑,脂膏浮水面,味腥臭,鱼尽死,禾稼尽烂。”

“传闻父老最销魂,雍正十年大海潮;一夜飓风雷样吼,十万生灵作凫飘。”这场灾害震动了朝廷,故急召钦琏重新到任,负责修筑外捍海塘。

面对流离失所的老百姓、满目疮痍的村落,再次赴任南汇知县的钦琏深情感言:“微躯拾暂偷生,兹塘不筑终鱼鳌。”随即,他全身心投入救灾、安抚民生,着力纾解民怨。

翌年正月,在钦琏主持之下,重筑外捍海塘工程正式动工。作为总指挥,钦琏直接驻扎在工地上,甚至上塘亲自搬送泥块。

在他的带领和组织下,南汇“万民踊跃、邻里合力”,甚至出现了年老妇女“以衣兜土”、齐心筑堤的感人场面。

为找准海塘的最佳位置、确保堤防安全,钦琏多方谋划协商,最终采用在沿海岸线倒入砻糠(稻壳)的方法,追踪其运动轨迹,然后把波浪冲击力最小的地方,也就是砻糠停滞处的一线确定为堤址。

经过7个月的艰苦奋战,长15320丈的海塘筑成。新筑的“钦公塘”不仅延长了,而且整体加高、加固。它始于高桥的黄家湾,经合庆、蔡路、江镇、施湾,最终向南进入奉贤。从此,南汇“潮不为恶”,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近代《川沙县志》是这般记载钦琏之功的:“厥功甚钜,民感其德。”在民间,百姓还在海塘沿线九个团为钦琏设立生祠纪念。

如今,随着海岸线向东推移,“钦公塘”已成为川南奉公路的路基。曾经设立的九座祠堂,如今仅存一座:位于曹路镇的龙王庙。但是,盛行于民间的歌谣“压住蛟龙气不骄,危塘坚筑势峣岧;村中多少闲香火,只合钦公庙中烧”传唱至今。

(作者: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胡云华)

栏目主编:龚丹韵 文字编辑:夏斌 题图来源:孟雨涵摄 资料图 图片编辑:项建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