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足球是怎样的踢法?“足协”如何运作?
上观新闻
2020-05-21 10:19:22

中国足球运动历史悠久,名目花样繁多,至宋代渐至成熟,足球运动深受各阶层的喜爱,上至皇帝、高官,下至平民百姓,受欢迎程度不输今日世界杯的号召力,足球甚至成为晋身敲门砖。

那么,在古代,特别是宋代,足球怎么玩?足球机构又是如何运作的呢?


「时尚的体育活动」

《水浒传》第二回说高俅奉命去端王宫送礼,端王恰与“小黄门相伴着蹴气毬”,于是,高俅“把平生本事都使出来”,大得这位未来皇帝的欢心。

在唐代,蹴鞠就相当普及。杜甫从中原漂泊到南方,有《清明》诗云“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说明南北万里都有蹴鞠与秋千活动。韦庄在鄜州寒食时赋诗说“永日迢迢无一事,隔墙闻筑气毬声”,也说明蹴鞠在民间的普及度。

而蹴鞠在宋代成为时尚的体育活动,与帝王的青睐大有关系。开国皇帝宋太祖与其弟宋太宗都酷爱蹴鞠,苏汉臣有名画《宋太祖蹴鞠图》,现存宋元之际钱选的摹本,即画他们兄弟俩对蹴,大臣赵普与党进、石守信、楚昭辅等在旁边观看。《蹴鞠谱》拿这事儿大做广告,称“宋祖昔日皆曾习,占断风流第一家”。

据《宋史·乐志》,宋代每年春秋圣节三大宴,按例有献演蹴鞠的环节;招待辽、金使节的场合,同样有蹴鞠表演;而册封亲王时,迎引队伍里也须有蹴鞠艺人。在宋代勾栏里,也有蹴鞠献艺。但这种表演类似现今马戏中的球艺,应非对抗比赛型的。

与唐代相比,宋代女性蹴鞠的记载不多,但流传至今的瓷枕与陶枕上仍有女子踢球的图案。河北邢台出土的宋代瓷枕,上绘一身着花布掩襟衫的女子,下着裙,系腰带,独自蹴鞠,从衣饰神态看,当是普通妇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宋画《闲庭蹴鞠图》,画一女子在柳下以脚颠球,旁有四男子围观。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摹绘的是明代居家男女同场踢毬的情景。

元代蹴鞠已不及宋代盛行,但女子踢球反而蔚成风气,在杂剧、散曲、诗词与话本里都有所见。仔细推究,又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女艺人献演。第二类是居家女性的蹴鞠运动。这种女性娱乐性活动,也往往与男子混踢。据杂剧《度柳翠》,旦角对母亲说“将过气毬来,我和师父踢一抛儿咱”,说的正是家庭内男女混踢的习俗。

蹴鞠运动在元代民间依然盛行,但在官场却渐遭排斥。地方官也通过劝善文,指责蹴鞠与击球、射弹、粘雀等都是“不遵先业,游荡好闲”。进入明代,在诗词、民歌、笔记与小说里,仍多蹴鞠的描写,说明踢球依旧有着群众基础,但风头之健不仅难以比肩宋朝,即便与元代比也大见逊色。入清以后,蹴鞠运动逐渐式微,一蹶不振。

「一队有十六人」

蹴鞠活动一般分为两类:一是不设球门的散踢气毬,称为“白打”;一是设有球门的对抗赛,称为“筑球”。但无论哪类,踢球者的双手都不能碰球,须用足、腿、膝、肩等部位接球、定球或击球。

白打不设球门,只要带上球,找一块平坦空地,就可开踢,在盛唐以后就广受欢迎,屡见唐诗吟咏。原先只将两人对踢(也称“二人场户”)叫作“白打”,三人角踢(也称“三人场户”)叫作“官场”,后来把一人独踢(也称“一人场户”)至十人轮踢(也称“十人场户”),都唤作“白打”。

“白打”也可以进行对抗赛,但有场地空间的大小之别,如约定打三间,便以丝网围成三立方尺的空间,以此类推,直至打八间则为八立方尺。然后将围定的空地以十字划界,对抗两队各有若干人参赛(人数或据二人场户至十人场户选定),南北各为对抗队,每队再分左右班。据《事林广记·白打社规》,其胜负规则是在唱筹发球后,“右班踢在左班围内,左班踢脱,输一筹;杂踢得活,亦输一筹;但只许拐、搭踢住。若出围下住,复入围内,打对班,赢两筹。若对班踢住,赢两筹。若是对班踢脱,输三筹”。细味这段规则,每队各分右班与左班,而对班则指对手队,便能顺利解读全部规则。

据《武林旧事》,为皇家服务的教坊乐部专设筑毬队,共三十二人,左右军各十六人,但仅有毬头(应即队长)、跷毬、正挟、副挟、左竿网、右竿网、散立等七种名目,其他九人或是后备队员。比较汪云程的《蹴鞠图谱·毬门人数》与佚名的《蹴鞠谱·校尉职事》两张单子上的人员名目,可以确定的上场球员共有正挟、副挟、解蹬、骁球、挟色、守网、骁色等七种称呼,尽管与《武林旧事》七种叫法上略有异同,但在人数上却基本一致。由此看来,筑球对抗赛每队队员至少七人,包括替补队员在内可多至十六人。两队球员分穿绯、绿两色球衣。

据《蹴鞠图谱·毬门社规》,参赛双方先应约定比赛局数,两场、三场与五场都可以,然后抓阄或拈卷,决定何方先开球。一方毬头开球,用脚踢给骁色,骁色挟住运球到毬头右侧,顿放在毬头膝上,毬头用膝筑起,一筑射球过眼,即为胜点。如射球不中,撞在网上顺下来,只要守网人踢住,传与骁色。骁色再次挟住,仍运球前去安顿在毬头膝上,让他再试射过网。如果射球过门,落在对方场地,对方球员接住球,也依法运球给己方毬头射门。如此往复,直至一方射门出界或未接住球落地为负点。最后以射门过风流眼多者获胜。

有球门的对抗赛,规则简单,输赢了然,而据《蹴鞠图谱·毬门人数》,除队员外,还有都部署校正、社司、知宾、主会等人员,或是执行裁判的工作人员。若是民间比赛,获胜方则“众以花红、利物、酒果、鼓乐赏贺”。至于皇家表演,据《东京梦华录》说,“胜者赐以银碗锦彩,拜舞谢恩,以赐锦共披而拜也;不胜者,毬头吃鞭,仍加抹抢”。“抹抢”亦作“抹跄”“抹枪”,即在脸上涂抹灰白粉以为羞辱。                  

「行有行规,古代“足协”这样运作」

《水浒传》说到的“圆社”就是宋代在蹴鞠运动中涌现的专业化组织,堪称中国最早的民间足协。

宋元之际,周密在《武林旧事》里追记南宋临安游艺性“社会”时,列有专门从事“蹴鞠”的“齐云社”。

《水浒传》里,端王也对高俅说:“这是齐云社,名为‘天下圆’。”一般认为,“齐云社”就是“圆社”,“齐云”形容球踢得高与云齐,“圆社”则以球的形状命名。


南宋马远《蹴鞠图》。

齐云社似为大概念,指天下所有踢球的社群,既包括表演型的蹴鞠艺人,也包括比赛型的专业团队;而“圆社”似仅指由“偏著所”的那些“作家”组成的有严密社规的踢球社团,有时也指已入圆社的球员(相互之间则称“圆友”)。

圆社拜师仪式十分正规而郑重。新入社者必须事先与前辈圆友商议定筵席、礼物的具体细节,届时师父请来全部弟子,首先祭奠圆社祖师爷、先师与已故先辈,然后行拜师收徒礼,这以后才可以开脚踢球。凡未经拜师手续的蹴鞠者,背后会受到同行耻笑,被呼为“野圆”“鬼圆”“米子圆”“无爹鬼”“龌龊气毬”等。

圆友如赴外地投奔其他圆社,也自有规矩。抵达后,并不是先与当地圆友行见面礼,而是“先到圣前拈香拜毕”,也就是说先到圆社供奉的祖师爷像前焚香祭拜。然后“方见小节级,引见知宾之所,相待茶饭之后,社司、部署问其姓名,仙乡何处,师者何人,学识几年”。再接受球技考试,叫作“撞案”。合格以后即与当地圆友一视同仁。“撞案”三次不及格,则无缘当地的蹴鞠活动或赛事。

倘在蹴鞠场上见到社外圆友,社内成员必须抄起气毬“请踢”。而受邀上场的社外圆友,应对上手说一声“老先生带挟”,对下手则说一句“冲撞少罪”。赛事完毕,还有一个点圆会,点圆的人说“承带挟”,其他人则回应“谢带挟”,以谦让之礼践行圆社“自家不犯社家规”“场中运动礼莫失”的规则。

作为社团组织,圆社起到了团聚同行的功能,各地圆友以球结缘,亲如一家。然而,当时加入圆社拜师踢球,必须向师父致送表里(衣料)、银钞与靴袜等行头,还要备下祭品、筵席等开销,升等还要缴纳山岳正赛的报名费等。如此花费,毕竟不是底层民众所能负担,在正经人眼里,他们无非是风流浮浪的游手好闲之辈,也难怪《水浒传》里王进私下斥骂高俅“原来正是东京帮闲的圆社高二”。

《水浒寻宋》
虞云国 著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本文图片由出版社提供)

栏目主编:顾学文 本文作者:虞云国 文字编辑: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