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吗?你中午在高档餐厅吃的色拉菜,是当天清晨在崇明农场里“活杀”的
上观新闻
2020-07-04 09:05:23

7月2日中午11:30,长宁来福士广场东区8楼,年轻白领叶晓燕走进一家名叫“万禾都市农场”的餐厅,点了一份48元的南瓜藜麦色拉当午饭。“南瓜糯,藜麦香,尤其是有机生菜,特别爽脆!我每周都来吃的。”


叶晓燕不知道的是,这些有机生菜之所以如此爽脆,是因为“活杀”:当天凌晨5点,位于崇明中兴镇的万禾都市农场里,工人就下地采收“叶带露、根带土”的生菜,早上8点包装完毕后装车全程冷链运输,10点抵达长宁来福士广场,被送到餐厅后厨,在厨师的巧手下被做进一份色拉。


从去年起,崇明开始探索蔬菜“两无化”(无化学肥料、无化学农药)生产模式,确定2家基地为蔬菜“两无化”创建基地,万禾即为其中之一。如今全区“两无化”蔬菜年种植1000亩次以上,品种有杭白菜、生菜、青菜、芋艿等,深受都市消费者的喜爱。


“两无化”蔬菜到底要怎么种?这样种出来的蔬菜,品质、产量到底如何?消费者愿意“买账”吗?

“两无化”蔬菜好在哪?好吃又环保

7月1日,位于崇明港西镇双津村的上海泛信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内,一畦畦碧绿欲滴的鸡毛菜地里,每隔十来米就插着一根小竹竿,竹竿顶端插着一张张A4纸大小的黄版纸,黄版纸上黏有一个个菜粉蝶。“可别小看了这些黄版纸,这可是我们‘两无化’鸡毛菜的大功臣呐!”合作社相关负责人支琳琳笑着告诉记者。

“鸡毛菜叶易破洞”,是广为人知的农业常识。由于太鲜、太嫩,鸡毛菜叶容易被菜青虫啃咬,往往要用化学农药才能杀虫,避免菜叶破洞。正因如此,很多人买鸡毛菜时宁愿买叶片破洞多的,因为这是“不使用化学农药”的证明。但在泛信合作社内,不用化学农药也能种出叶片无破洞或破洞小而少的鸡毛菜,秘诀便是一张张黄版纸:菜青虫是菜粉蝶的幼虫,黄版纸把菜粉蝶黏住,加上杀虫灯等设备的配合,能在不使用化学农药的情况下大幅减少菜青虫的滋生。

除了万禾,泛信是目前崇明另一家蔬菜“两无化”创建基地。支琳琳告诉记者,基地在生产模式上选用符合各季生产特点、抗逆性强的蔬菜品种,实施高质量有机肥+智能化水肥一体化管道追肥技术和物理防控技术,确保蔬菜种植过程中实现“两无化”。

“两无化”蔬菜好在哪儿?崇明区农业农村委副主任张锋告诉记者,传统蔬菜种植模式对环境容易造成负面影响。以芦笋为例,虽然经济效益较好,但以往部分种植户超标使用化肥农药导致土壤肥力下降、植物废弃物污染严重,“大水大肥”的种植模式对生态环境压力较大。针对这个问题,此前崇明已制定出台绿色农业发展负面行为清单,通过清退淘汰、提升改造等方式优化经营主体结构。在蔬菜产业方面,针对土地不规范流转、使用非绿色农药、农残超标等主体取消蔬菜政策补贴,并实行不规范种植清退整治行动。

“一方面,传统蔬菜种植模式对环境易造成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在食品安全、生态环保越来越受重视的当下,人们对蔬菜的新鲜、有机、安全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我们探索蔬菜‘两无化’种植。”张锋说。

崇明农产品的“两无化”始于水稻。2018年,崇明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崇明将来在农业生产中做到全岛不用化学肥料,减少农药的使用,最终不使用农药”的工作要求,在全区水稻规模种植基地中遴选1万亩,用来种植“两无化”水稻。

为了种好“两无化”水稻,崇明通过使用有机肥、少量生物农药、太阳能杀虫灯、人工拔草等方式进行种植,在一些合作社,“稻虾”、“稻鳖”种养结合模式通过将低密度的水稻种植与低密度的小龙虾、鳖养殖相结合,形成自然生态循环模式,大幅度降低化学肥料、农药用量。

张锋告诉记者,“两无化”大米和“两无化”蔬菜都是遴选技术成熟、管理有效、规模适宜、无不良记录且已通过绿色认证的主体参与“两无化”探索。“种‘两无化’大米的一些经验,也能应用于‘两无化’蔬菜的种植上,比如都是整合国内外科研院所力量,组建‘两无化’生产专家团队,制定高标准生产规程;都是应用智能感知、云计算及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科技,实现农产品生产各环节全流程智能管控。”

“两无化”蔬菜怎么种?抛弃“化学思维”

蔬菜的“两无化”种植,并不是某一个环节的“两无化”,而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种植标准选定、农业废弃物处理、种养循环、绿色农资管控等各方面。

农资商店该是什么样?在崇明,店铺陈旧、店员年迈、货品陈列杂乱无章的年代早已过去。崇明已形成由1个服务总仓和16个门店组成的绿色农药肥料供应网络,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等智慧手段,“农资新零售”模式已经悄然上线。

“传统农业的一大不足,在于农资管控不精准。如果对农户的农药、肥料补贴和农户的实际购买行为不挂钩,‘不管你怎么用,先补贴给你再说’,难保不会有农户把农药、肥料低价出售或直接丢弃浪费,影响环境,而且传统施肥用药往往量很大,效果却不一定好。”崇明区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通过绿色农药肥料供应网络,所有门店实行信息化管理,可把全区农资进行一体化智能管控。

除了农资管控,标准化、规范化种植也很重要。“小香葱,长度需在20厘米到30厘米,切须、无白斑、无病虫害;紫甘蓝,单颗直径应为8厘米到12厘米,无黑边、无焦心;鸡毛菜,长度需在15厘米到20厘米,大小均匀,虫孔直径小于0.2厘米,单叶不超过3个虫孔……”在万禾都市农场,记者在一份《“两无化”蔬菜检查标准表》上看到各种蔬菜都有明确而严格的采收标准,表格上还要有包装人员、主管、负责人、送货司机四个签名,写明采摘日期、包装日期和成品数量才能运出基地。

“万禾农场目前确立执行65项标准,其中国标18个,行标20个,企标27个,包括种子标准,种植技术规范,农业投入规范,病虫害防治规范等。通过标准化、流水线式的生产,可大幅提高‘两无化’蔬菜的生产效率。”黄震说。

蔬菜秸秆等农业废弃物如何处置?在崇明,两个蔬菜“两无化”创建基地各有绝招。

在万禾,蔬菜秸秆通过种养循环来实现资源化利用:秸秆成为崇明白山羊的有机口粮,羊产生的羊粪添加生物菌种后腐熟发酵,制成有机肥,又能为蔬菜肥田,提高蔬菜品质。

在泛信,堆积如山的秸秆、菜皮,经过打碎、添加菌种等系列工序,再以长20米、宽4米、高2米的标准堆成一个个肥堆,在肥堆上覆盖专用防水透气的高分子覆膜材料,经过4周到8周发酵处理,最终可成为无臭味、无病菌的优质生物质基料肥料。“我们自己发酵制作的有机肥用于‘两无化’蔬菜种植底肥,肥力足,长出的蔬菜更茁壮健康。”支琳琳说。

无论化学农药还是化学肥料,都有“见效快但隐患大”、“短期效益好,但长期弊大于利”的特点。崇明在探索“两无化”蔬菜种植模式的同时,其实还在探索另一个“无化”——抛弃了急功近利、希望立竿见影的“化学思维”,而用更长远、更全面的“有机思维”去对待蔬菜种植。

支琳琳对记者坦言,蔬菜“两无化”种植以后,产量多多少少会降低。“比如,出于控虫的考虑,蔬菜要降低种植密度,要稀疏一些;有机肥、有机农药是‘慢工出细活’的,‘药性’往往没有化肥、化学农药强,在产量上也会有影响。”崇明区农业农村委蔬菜科科长陈丹也告诉记者,传统种植模式下,小青菜的一年亩产量约为5吨,“两无化”种植后,一年亩产量约为3.5吨。

如何看待这样的现象?张锋告诉记者,无须避讳“两无化”模式下的产量降低,更不用因噎废食,因为产量下降而停止“两无化”种植模式的探索。“现在的人们往往不追求吃得多、吃得饱,而追求吃得精、吃得放心。虽然产量下降了,但‘两无化’蔬菜的品质提高了,更受消费者欢迎,‘好产品’更能体现‘优价格’。”

此外,以往在农业生产中的典型“化学思维”是小富即安、不舍得投入。有些合作社、种植户用传统模式种菜后有一定收益,便舍不得改进生产方式、舍不得在硬件和技术研发上投入资金。“高品质、高附加值的农产品,一定要通过标准化、科技化的路径实现,基础投入必不可少。”黄震说。

黄震告诉记者,为了种好“两无化”蔬菜,万禾都市农场把近三年取得的利润都用在了技术研发和硬件设施升级上,包括自动化包装流水线、农产品源头追溯系统、农产品智能化管理平台等。“不止把所有利润都投了进去,我们还额外追加了投入,3年来一共在研发和硬件升级上花了6000万元左右。只有这样,‘两无化’蔬菜才能更好、更规范地实现规模化生产。”

“两无化”蔬菜怎么卖?把农场开进商场

“崇明的农产品,坐着卡车出去,没腔调;坐着小轿车出去,有腔调。”数年前,崇明区领导就对崇明农产品的销售渠道、销售方式有过这样的憧憬。蔬菜“两无化”种植之后,如何让优质蔬菜“坐着小轿车出去”?

长宁来福士广场东区8楼“万禾都市农场”的餐厅,2018年4月开始营业,占地2000平方米。黄震告诉记者,虽名为“餐厅”,但那里有烹饪教室可以现场教做菜,有种植箱可以教种菜,有崇明土布展示区可供参观,有养着崇明白山羊、羊驼、小白兔等动物的户外亲子活动区可供游乐。“相当于是把乡下的农场搬到市区的商场里了,换一种方式卖农产品。消费者可以各取所需:白领爱色拉菜,小朋友爱羊驼,文艺青年爱崇明土布,大家都能在这里享受到最新鲜的崇明‘两无化’蔬菜。”

这种“把农场开进商场”的模式,已取得了初步成功。黄震告诉记者,他在崇明2000亩的农场,用了足足3年多才做到2000万元年销售额;而这个2000平方米的“商场里的农场”,仅用了1年就完成了2000万元年销售额。“在市区大商场里,48元一份色拉菜,不少消费者是能接受的。只要东西够好,销路没有问题。”如今,店内48元一份的南瓜藜麦色拉已是热销榜第一名,周末一天可卖掉200多份。

目前万禾的生产营销模式是“基地+城市社区+宅配”。2012年以来,万禾农业通过自建物流团队以及与第三方合作,提供会员客户宅配服务。“我们的会员都能享受送货上门的服务,当天采的菜当天就能送到市区客户家中。此外,我们还建立了万禾农业公众号,并与淘宝、微店等平台合作,与线下供货对接。”黄震告诉记者。

宅配式订单农业,已成崇明“两无化”蔬菜的主流销售模式。支琳琳告诉记者,泛信也给合作社的300多名会员客户提供了各种规格的“两无化”蔬菜套餐,比如优惠价500元的“两无化”套餐包括不少于9斤的时令蔬菜7样、不少于3.5斤的精装草莓一盒和5斤装“两无化”大米一袋。

“‘两无化’蔬菜附加值很高。比如青菜,进批发市场的青菜,田头价一般在每斤1元,而泛信合作社的‘两无化’蔬菜,无论是青菜还是其他蔬菜,统一价格每斤30元,以会员宅配的方式销售,顾客非常‘买账’。”张锋说。

张锋告诉记者,目前,崇明区常年蔬菜种植面积9万多亩,绿叶菜种植面积3万多亩,蔬菜年上市量70万吨,蔬菜绿色认证率超过90%,绿色蔬菜生产方式已成为崇明蔬菜生产基地主流模式,全域绿色蔬菜产业体系已形成。在销售端,崇明蔬菜销售已经从田头采购、批发市场、自产自销等中低端销售模式向电商宅配等中高端市场转移。

记者了解到,目前,区内静捷、日鑫等10多家合作社已与盒马鲜生、叮咚买菜等线上新零售平台建立了合作关系,日供应量约25万单,产品包括绿叶菜、特色蔬菜等,优质生产基地的专业化种植水平、净菜包装加工能力等也逐步与新零售渠道商的需求相匹配。“未来,崇明的蔬菜将进一步向‘高科技、高品质、高附加值’的方向发展,希望更多人能享受到高品质的崇明菜。”张锋说。

栏目主编:黄勇娣 本文作者:茅冠隽 文字编辑:茅冠隽
图片来源:崇明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