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脱贫第一线】19岁的旦增达杰没去过上海,但对上海人特别有感情
上观新闻
2020-07-04 09:39:33

我叫旦增达杰,今年19岁,是个从小生活在青海果洛州玛多县牧区的藏族男孩。我从来没有去过上海,但我想对几千公里之外的上海人说声谢谢。

我家有四口人,我父母,我和妹妹。我小时候,父亲年轻气盛,立志要干一番大事业,在外闯荡,常年回不了家,我母亲独自担负起了养育我和妹妹的重任。

那时,我们家的生活条件很艰苦。我们三人住在简陋的帐篷里,饿了就吃糌粑、啃馍馍,一遇到雨雪天,只能睡在被弄湿的毯子和湿透了的被子里,有时候手脚被冻僵,直到天气转暖,状况才能变得好起来。因为住在距离县城80多公里外的牧区,我们常年要与山上的狗熊、豺狼作斗争,可毕竟势单力薄,有时候我们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家的牛羊被狼吃掉。


旦增达杰家住过的帐篷。


 有一天,我父亲回来了,一到家就提出要把牛羊卖了,要搬到玛多县城去住。我的母亲像往常一样,无条件支持父亲的决定。到了县城,我们花了几千元,购买了一间土坯房子,虽然是土坯房子,但能遮风挡雨,比帐篷强多了,那时我以为生活会越来越好。


后来一家人搬到了土坯房。


但没过多久,父亲说要买车当司机。没想到这个决定,让我们家的经济情况彻底走到了谷底。当时一辆车非常贵,我父亲拿出全部家当,也无法全额付款,于是他向别人借了一笔钱。为了还债,我眼看着家里的东西一样一样被人往外搬,到最后只剩下一张床和一张沙发。尽管如此,父亲背的债务依然越来越多。

 与此同时,家里要花钱的地方也越来越多。我母亲患有慢性病,关节、胃都有问题,需要经常去医院。我和妹妹也陆续到了上学的年纪,家里没钱,只得借钱交学费。我记得很长一段时间内,我的早饭就是一个馍馍。

 什么时候生活开始变好了呢?现在回想起来,大概是从2014年开始的。

 那年,国家给牧户发草场补助,这让我们的生活有了更多保障。当年夏天,我们县招聘建档立卡贫困户当生态管护员,我父亲顺利当上了,他的这份工作不仅保护了我们赖以生存的草原,也让我家有了一份稳定的收入。

 与此同时,政府安排我们搬进了一套75平方米的房子,并发放了米、面、粮油等,都是免费的。除了我们家,县里不少牧民的日子都变好了,有的人还在县城小区里买起了楼房,我们家虽然住不起楼房,但生活条件比以前大为改善。我从新闻里看到,2019年,我们玛多县正式脱贫。

对我家来说,2019年是特殊的一年。这一年,我考入四川的一所职校,学习影视多媒体制作技术。 这一年,由上海援青资金资助修建的产业园建成,位置就在县城最中心的南大街上。产业园里开了很多以前没有的商店,这让大家的生活有了很大改变。对我来说最直观的变化是,我们可以在县城买藏服,不用大老远地跑到其他城市去了。

这个产业园也彻底改变了我家的生活。产业园在招聘时优先考虑建档立卡户,我母亲被聘为产业园的保洁员,每个月有了稳定收入。不仅如此,这个产业园的租金收益也会分给我们贫困户。听说,从去年8月至今,产业园已经产生了30多万元租金收益,分给全县6个重点贫困村的贫困户,人均分红300多元。这样算下来,我们家可以拿到1200多元的分红。

虽然获得了这些照顾,但我也知道,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让日子持续过好。我和父亲商量后决定,在产业园租了间53平方米的房子开超市。根据产业园的优惠政策,我们获得了一楼位置较好的门面房。算上租金、装修、购买货物的费用,我们需要在超市中投入10多万元,这让我们不得不向银行贷款。与10多年前我们家借债致贫不同,对于这次还贷,我们是很有信心的。从这两个月的经营情况来看,超市每个月营业额已达到了2万元。只要超市一回本,用不了几年,我们就能还清贷款,超市将成为我们家稳定的收入来源。


我们家非常感谢上海的这个援建项目,它是我们家迈向小康的起点,也让原本黑灯瞎火的县城看起来光彩夺目。等毕业后,我想留在家乡工作,让家人不再为吃穿发愁,能一辈子过上安稳舒适的生活。我也想去上海看看,想当面对改变我们家生活的上海人说声谢谢。

(上观新闻记者 陈抒怡 采访整理)

栏目主编:孔令君 本文作者:旦增达杰 文字编辑:陈抒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