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居老人的生活也可以丰富多彩,家门口这处空间让她找到新生
上观新闻
2020-07-16 11:32:58

早上8时,家住长宁区虹桥街道虹一小区的范根娣阿姨一早就来到街道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吃过早饭,范阿姨在社区卫生服务站量了血压,与一同前来的老邻居聊了会天,商量着等会吃过午饭,结伴去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取上周预约好的药品。

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上海长宁区虹桥街道以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为原点,为老年居民提供了一处面积超过3000平方米的理想活动空间,成为街道“15分钟生活圈”的重要一环。

在今天上午举行的“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主题采访活动中,长宁区民政局局长章维介绍,长宁区作为上海老年人口占比最高的中心城区之一,截至2019 年底,全区已有60周岁及以上户籍老人21.97 万人,占全区户籍总人口37.5%。

根据这一特点,近年来长宁区不断健全完善以家庭为核心、社区为依托、市场为支撑、医养相融合的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着力打造“大城养老”的长宁样本,成为第二批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改革试点优秀地区,并建成全国首批智慧健康养老应用示范区。


不止“老有所养”,还要“老有所享”

两年前,范阿姨的丈夫去世,性格开朗、热爱舞蹈和社区工作的她就这样突然过起了独居老人的生活。不习惯总是有的,好在女儿、女婿很孝顺,范阿姨自己也有丰富的兴趣爱好,而让她能调整心态,积极乐观生活的,还有距离家门口不远的街道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

“我现在午饭、晚饭都在这里吃,平时也会跟这里的志愿者聊天,参加助老服务。”没错,今年73岁的范根娣,还是一位“年轻”的小老人。1997年退休后,她来到自己居住的虹东居委担任居民区干部。回想起那个时候,老年人尚无丰富的活动场所,大家退休后都待在家。当时,范根娣就想,能不能有一天,小区里的老年人都能有一个宽敞舒适的“聚集地”,大家积极乐观地安享老年生活。

2000年以来,长宁区和虹桥街道陆续引入了不少公办或社会化养老机构,老年居民“老有所养”的条件不断提升。而在寸土寸金的虹桥街道,让老年居民“老有所享”的场地一直悬而未决。

直到2019年3月,筹备近一年的虹桥街道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正式投入运营,位于中山西路1030弄8号虹一小区内,也是虹桥街道的“心脏”位置,不仅具备上海市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评估最高标准——B类拓展标准的全部为老服务功能,还设立了“夕阳无限美好,乐享花YOUNG年华”的建设目标,为居民提供便利、健康、文体、智慧等四大类26项服务,成为虹桥街道社区托养、医养结合、家庭支持、生活服务等“一站式”的综合为老服务中心。

老年认知障碍训练


以养老服务为原点,构建“15分钟生活圈”

走进以暖色调为主题的虹桥街道综合为老服务中心,三层楼的空间功能分布非常清晰。中心一层提供综合养老服务,设有助餐点、卫生服务站、护理站、居家养老服务站、市民美好生活服务站、养老顾问站、智慧养老微展厅等功能区。二层为上海虹桥敬老院,提供机构养老服务,设有保基本养老床位。三层为老年人日间照料服务中心,提供日间照护服务,设有日间照料、康复运动、认知症家庭支持、科技助老、助浴护理等功能。

虹桥记忆家   摄于2019年9月

在中心一楼最大的空间——社区食堂,中午11时不到,这里已经飘满了饭菜香。记者仔细分辨了一下,虽说是食堂,但整个空间并没有巨大的油烟味,相反还透露着一股“小清新”的感觉。

虹桥街道党工委书记胡煜昂介绍,街道与长宁土生土长的互联网企业“熙香”合作,疫情期间这家企业为孤老、独居等刚需老年群体总计送餐上门770人次,因此也与古北市民中心等虹桥街道助餐点合作,每天为街道老年居民提供价格实惠的一日三餐。范根娣阿姨告诉记者,她最喜欢的菜品有罗宋汤、菜饭、黄豆骨头汤,都是老年人爱吃、能吃的营养搭配。

此外,依托熙香的智能技术优势,虹桥路996弄园区也创新推出“熙香移动餐车”,为周边居住的老年人和复工复产的园区白领提供营养午餐,截止5月底共服务3006人次。通过技术赋能民生服务,成为虹桥街道“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重要一环。

目前,长宁全区现有养老机构36 家、长者照护之家15 家,养老床位总数达6567 张,约占户籍老年人口3%,万名老年人床位拥有率居上海市中心城区首位。长宁区目前还累积了各类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设施650个,包括综合为老服务中心10 个、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21个、长者照护之家15 个、老年助餐场所81个、老年活动室及社区护理站等其他设施197 个,基本建成了“五圈合一”、“一中心、多网点、全覆盖”的“社区养老15分钟生活服务圈”。

以虹桥街道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为原点,长宁区持续探索嵌入式养老服务,为居民建设老有所养、老有所享,有温度的宜居社区。

栏目主编:徐敏 本文作者:舒抒 文字编辑:舒抒
本文图片:舒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