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年前写下《口罩风波》,他说,一辈子就做一个“笑子贤孙”
上观新闻
2020-08-01 21:54:52

1987年,表演艺术家吴双艺从上海滑稽剧团光荣退休,“我一辈子就做了一件事,就是做一个‘笑子贤孙’。”这并非自嘲,而是他从艺生涯始终践行的信条。8月1日,“笑艺无双——吴双艺艺术档案展”在上海大世界开幕,展览回顾他半个世纪的笑海生涯,展示从独脚戏、说唱到滑稽戏演出不同阶段之艺事。

吴双艺在他从事独脚戏、说唱及滑稽戏表演的数十年间,共创作百余个独脚戏和说唱节目。2003年5月问世的《口罩风波》,讲的是耳朵和鼻子、嘴巴闹矛盾:原来为了预防“非典”人人要戴口罩,鼻子、嘴巴是有保护了,但是口罩挂在耳朵上,让耳朵受累了,于是有了一番争论,旨在教育大家抗击疾病要万众一心,不能只从自己的角度考虑得失。放在疫情防控的当下,《口罩风波》同样具有教育意义。

吴双艺的创作与表演,得益于他日积月累的学习钻研。展览展出吴双艺在1975年至1995年间收集的11本剪报簿,有关于滑稽评论的、有关于“滑稽知识积累”的,还有艺术“创作资料拾零”等。他认为,滑稽戏演员不但要有基本功,不光要学斯坦尼、布莱希特,还要学习中国各剧种名家的经验,博采众长,才能独树一帜。

1948年8月8日,21岁的吴双艺正式拜入姚慕双门下,踏上了从艺道路。虽说拜了师,但当时没有网络传媒,老师平时上电台、唱堂会,并没有很多时间正儿八经地上课,吴双艺靠的就是电台“偷”听、后台“偷”看、讲台“偷”记,靠着自己超强的记忆力和勤奋的笔头功夫,把老师演出过的没有文字稿的词死记硬背,默写出来。

为了提高表演水平,吴双艺凡是看到有关喜剧的文章,必抄录、剪贴,保存起来,还经常向同行前辈讨教表演,从动作到语言、笑料如何组织安排、噱头如何铺平垫稳,到包袱怎么抖准抖响,节奏的快慢强弱,神情如何夸张但又可信,都一招一式地学,不停地练。

1959年,吴双艺导演了第一出滑稽戏《不夜的村庄》,同年又编写了第一部滑稽戏《关不住的一股劲》,此后与他人陆续编写了《笑着向昨天告别》《甜酸苦辣》《不是冤家不碰头》《灯红酒绿》《毛毛雨》等优秀滑稽戏作品。

展览中的《关不住的一股劲》《甜酸苦辣》等多部吴双艺编剧手稿,让大家看到了他的创作才华。同时展出的还有吴双艺撰写的大量滑稽表演研究理论文章,如《滑稽表演的默契》《滑稽杂忆录》《独脚戏的出新》《观众越是欢迎、头脑越要清醒》《演员与角色并存的表演特色》等。

1960年,吴双艺所在的滑稽剧团同方言剧团一起划归上海人民艺术剧院,从此这位滑稽演员正式接触到了斯坦尼、布莱希特的表演体系,并参与演出《双喜临门》《西望长安》等话剧。数十年磨一剑,终使吴双艺的艺术才能在《满园春色》一剧中得以充分体现。他在该剧中饰演8号服务员。顾客问:“能快一点吗?”只见他不紧不慢地回答:“生的要伐?”将一个阴阳怪气、敷衍塞责的服务员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1963年6月,《满园春色》受邀赴京在中南海演出,为了使中央领导能听懂8号服务员的台词,吴双艺把原先的台词由无锡方言改为苏北方言。这个戏反映社会主义服务行业新气象,好评如潮。演出结束后,陈毅副总理、李先念副总理和周荣鑫秘书长上台与全体演职人员一一握手并合影。演出当天恰逢端午节,周恩来总理还专门指定了国务院副秘书长杨放之陪同演员们一起吃粽子,让吴双艺过了一个一生难忘的端午节。

1978年吴双艺加入上海曲艺剧团后担任授课老师,教授浦东、绍兴、无锡、宁波、苏北等方言。深感方言教材和滑稽理论的缺失,他根据多年来向师长前辈学习和自身艺术实践,以及学习兄弟剧种艺术精华的体会,融会贯通,撰写了众多滑稽方言教材。展览中吴双艺撰写的《“正音”与“运腔”》手稿、《无锡方言》手稿、《绍兴方言》手稿、《浦东方言》手稿、《吴双艺方言浅谈》手稿等,可以看到他为传承方言、弘扬滑稽戏艺术所付出的辛勤努力。

展览得益于吴双艺之子吴国庆的大力支持,他将数十年来精心保存的近2000件吴双艺个人艺术档案全部捐赠于上海艺术研究中心进行收藏、研究,“希望让更多人通过展览了解滑稽戏,了解父亲吴双艺的奋斗轨迹,让他的作品成为今后的史料文献和精神财富。”

展览从8月1日持续至8月25日,期间将举办《钱程滑稽戏艺术讲座》《吴双艺滑稽艺术生涯导赏》等专题讲座和《笑艺无双》纪念演出。

栏目主编:施晨露 本文作者:诸葛漪 文字编辑:施晨露
图片来源:主办方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