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金点子谁来投资”?中山医院创新成果专利转化:“天使投资人”来到身边
上观新闻
2020-09-24 17:11:17

临床医生的“金点子”如何实现转化落地开花?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一项全新探索正在开始:今天中午,“首期复旦中山专利沙龙”启动,7项专利转让协议现场签约,“天使投资人”更是来到医护工作者身边,手把手教授科研转化方法,助推临床创新的“最初一公里”。 

“金点子”落地需要助推“一公里”

医生在临床中的奇思妙想,是临床创新的主要源泉。抗肿瘤药物作用强、疗效确切,但存在不可避免的潜在心脏毒性,限制了它在临床上的进一步使用,如何能确切早期监测,让患者用得安心?患有三尖瓣反流却不想做外科手术,有没有创伤小、操作简便、并发症少的微创手术可以替代?患者发生心肌梗死后需注射心肌细胞,但注射后心肌细胞又会出现快速死亡的问题,怎么解决?……一系列问号从迸发到落地开花,这一过程颇为专业,也成为不少医护工作者的难题。

“我有‘金点子’,却没有遇到合适的投资人!”不少临床医生都遇到过这样的困境。“医学科研的终极目标,不是为了科研而科研,而是要打破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屏障,将医学研究成果转化为促进人类健康的具体措施。”中山医院副院长周俭教授直言,“医院每年都会涌现一大批具备学术创新价值的临床医学创新。如何快速、有效地将实验室里的研究成果转化为真正造福病人的产品,一直是医院高度重视的问题。”

今天启动的专利沙龙,破解了瓶颈难题。科研处为“金点子”青年医生们与伯乐投资人牵线搭桥,特邀曾为微创医疗创业团队核心成员、Himed天使基金管理合伙人的张捷教授与在场青年医生分享自己在医疗行业的投融资经验,双方在沟通中不断迸发“头脑风暴”。

为更多“科研苗子”提供成长土壤

“头脑风暴”产生实效,今天的专利沙龙上,中山医院与两家专利公司签订7项发明专利转让协议,皆为医院心内科、心外科和胸外科专家团队的智慧结晶。一项“植入性生物可降解微孔氧化铁支架”的专利,便是源于医生的“巧心思”。负责人王文硕介绍:这一植入性生物可降解微孔氧化铁支架,具有三层结构,内层为微孔氧化铁支架层,中间层为明胶水凝胶层,外层为基质胶层。明胶水凝胶层由明胶与间充质干细胞组成。这一发明可以克服现有心肌干细胞直接注射治疗心肌梗死的缺陷,能确保心肌干细胞在缺血环境存活,迁移和分化,提高干细胞的修复效果。

独特的发明来自于临床的用心,医生在临床发现,心肌梗死发生后,再灌注治疗虽然有效降低心肌梗死死亡率,却不能根本上解决微循环堵塞和再灌注损伤所导致的心肌细胞的死亡,致使相当多病例预后并不理想,“有了投资人的支持,这一发明应用到临床,将可有效缓解现有的状况,令根本情况得到扭转。”专家说。

类似的“头脑风暴”,将帮助更多这样的“科研苗子”成长。“我们对报名者做了初步筛选,因为名额有限,希望能让最需要的人得到这次机会。”科研处成果管理科科长程蕾蕾说。专利沙龙旨在通过活泼机动的无门槛形式,让积极投身医学科研创新、用最少的流程时间成本、最大限度帮助医护孵化“金点子”。沙龙同时组织多名知识产权代理公司的资深代理人员针对青年医生们的专利雏形,从专利申请、授权的标准及条件,如何撰写专利文书,到专利转化是否需要授权,转化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均予以答疑解惑。

会临床懂科研,应是医生的追求

根据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上海市医学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数据统计,中山医院已连续6年蝉联“上海市三甲医院科研竞争力总排名”第一名,专利成功转化项目和发明专利转化项目数在全市三甲医院专利转化领域占据半壁江山。据统计,中山医院每年申请专利约200项,授权约100项,历年已转化70项,今年有望单年突破20项。

“近年来,医院出台一系列鼓励科研创新的措施,不仅为医院和发明人创造了经济利益,真正实现让医务人员的智慧造福病人。”负责人介绍。早在2008年,中山医院就在科研处成立了成果管理科,由专人负责知识产权项目申报、管理和转化,更明确了奖惩条款。为方便和鼓励医务人员申报专利,成果管理科尽量简化临床一线人员申报专利的流程——专利申请人只需完成简单的院内申报表格,科研处采取各种措施帮助发明人准备申报材料,既保障发明人和医院的利益,也极大节省了医务人员申报专利的时间和精力。紧密结合、统一管理的工作方式,非但确保高质量专利项目及时申报,更有助于帮助重点项目形成系列知识产权科研产出。

今天的专利沙龙上,中山医院院长樊嘉教授说,“成为一家‘临床与科教同行、务实与创新并重’的研究型医院,是中山医院对自己的定位,也是国家对中山医院的期望;做既懂临床、又懂科研的研究型医生,应是每位医生的要求。”

栏目主编:顾泳 本文作者:顾泳 钟萱 文字编辑:顾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