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银杏叶黄了的季节,江南丝竹、奉贤滚灯,同台来到了遵义
上观新闻
2020-10-29 07:57:29

“《和·鸣》真的来遵义了,之前我就在网上看过,节目特别精彩。”可容纳1400人的遵义大剧院内,上座率在疫情时期严格控制在75%,发出感慨的遵义市文化馆馆长赵家林就是观众席中的一员。这个曾获得“群星奖”的器乐重奏,选用古琴、笛吉里度管、手碟、口弦、竹笛、大鼓等中外民族乐器,“和而共鸣”。“从直观上是民族特色,又特别国际范;最有海派文化的风格,兼容并包。”


音乐小品《奉贤欢迎你》,唐兴琼摄

遵义是上海对口帮扶地区。这几天,由上海市群众艺术馆带队组织,一行50余人的群文团队,应邀赴遵义,参加第八届全国部分省市文化馆“百馆联动”系列文旅嘉年华活动。10月28日,来自奉贤区文化馆、上海市群艺馆、长宁区文化艺术中心的5个节目,带着浓郁的上海元素,在遵义观众面前完成首秀。


歌伴舞《最美的约定》(男女对唱),唐兴琼摄

把海派文化“送”到遵义

这一天的遵义,早上刚下过小雨,气候带点秋季特有的萧瑟感。大剧院门前的银杏落了满地,几位当地人在走进剧院前,特地与落叶合影。遵义大剧院一街之隔就是遵义市文化馆。再稍远处,成片的新住宅楼拔地而起。“这里是遵义的文化、教育中心,位于老遵义城区东边,集纳了主要的文化场馆。”赵家林说,2018年文化馆刚落成开放时,上海群文团队便曾应邀前来演出。

以“遵义会议”而知名的这座城市,与上海一样,都是一座红色城市,两地的渊源历来颇深。“很多上海干部背井离乡,扎根遵义,在项目、资金上给予遵义很多支持。他们同样带来了海派文化。”赵家林喜欢上海群文节目里的江南韵味,两年前的那场演出有首小合唱,特有江南风情,“让人耳目一新”。


江南丝竹民乐合奏《行街》,唐兴琼摄

这次的演出,最有江南味道的要属江南丝竹。上海市群艺馆组建的上海江南丝竹乐团,在台上演奏了具代表性的《行街》;佐以上海市级非遗项目“孙文明二胡演奏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汝艺的《弹乐》独奏,江南清音,灵动秀美。“非江南山水,不能产生江南丝竹;非江南丝竹,不能衬托江南山水。”上海市群艺馆非遗办公室副研究员蒋薇介绍,《行街》是江南丝竹的名篇,以前常用于喜庆节日和庙会嫁娶,在街市之上边走边奏,慢板稳健流畅,中板喜气洋溢,快板热烈奔放,是江南民间最为人称道的丝竹名曲。

蒋薇说,在经济上的帮扶外,沪遵两地的文化交流同样不可或缺,“这次把上海这支年轻化、专业化的团队带过来,通过乐团演绎,展现上海的文化特色。”

去年起,上海和遵义两市文化馆还签订了两馆对口帮扶专题协议,内容包括人才队伍培训、创作、大型活动等公共文化服务项目的合作与帮扶。“我们派出了很多文艺干部,到上海的文化馆跟班学习,两地文化馆的交流非常频繁。”在赵家林看来,除了江南文化,上海还有一个特点是国际化,“上海引领了文化的风尚和潮流,我们希望学习这一点。”


非遗舞蹈《滚灯人的心愿》,唐兴琼摄

上海与遵义许下“约定”

时间回到两天前,一辆载着滚灯及乐器的大货车抵达遵义,路上足足开了25个小时。外头用金银色绸子包裹着的滚灯,分大中小三种“体型”,最大的直径1.5米,重三四十斤,舞动时考验演出者的体能;而最小的直径仅三四十厘米,是舞台上轻巧的道具。

如果说江南丝竹带有江南文化特有的婉约,那么奉贤滚灯的美感则充满“力量”。奉贤区文化馆选送的非遗舞蹈《滚灯人的心愿》,便是基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奉贤滚灯”改编而成的作品。


第八届全国部分省市文化馆“百馆联动”系列文旅嘉年华活动在遵义举行,唐兴琼摄

“滚灯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南宋。”“奉贤滚灯”国家级代表性非遗传承人徐思燕说。“奉贤滚灯的主体是大滚灯,改良前的传统滚灯甚至重达60多斤。”滚灯的构成一目了然,外边一个大球,里头裹着一个小球,最早小球内装置蜡烛,后来改成了不易熄灭的LED灯。舞台上,年轻的表演者们秀出了各自的绝活,一会儿是“蜘蛛放丝”——用牙齿咬着滚灯,人和灯反方向旋转;一会儿是金猴戏球”——演员半蹲着,而后旋转;表演难度越大,观众的即时反馈越热烈。

演出尾声,来自上海的女歌手袁金凤与遵义播州区文化馆民族男高音何伟,合唱了一首《最美的约定》。“这是一首脱贫攻坚主题的歌曲,也象征着遵义和上海血脉相连。”何伟对上海很熟悉,常和遵义的演出团队一起赴上海演出;去年遵义在上海的旅游推介会,他作为歌手演唱了《荷包号》,这是根据遵义海龙屯薅秧歌改编的曲目。


上海演职人员全体合影,唐兴琼摄

奉贤区文化馆馆长张逸说,这次来遵义,正是为了明年的“约定”。当晚,作为明年“百馆联动”的主办方,上海奉贤从贵州遵义接过“百馆联动”的会旗,2021年的第九届全国部分省市文化馆“百馆联动”系列活动将在上海奉贤举行。“每年的百馆联动,全国都会选送节目。明年身为东道主的上海,也将邀请各个地方最有特色的作品前来展演。”张逸说。而身为《和·鸣》的演奏者之一,安川也希望,在遵义找到“最好玩的乐器,最特别的民族乐器的声音”。

赵家林记住了这个约定:“明年带到上海的作品,一定会是最具遵义特色及民族风味的群文佳作。”

栏目主编:施晨露 本文作者:张熠 文字编辑:张熠 图片编辑:徐佳敏
图片来源:遵义市文化馆提供
题图说明:器乐重奏《和·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