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计时3天,人口普查正式开始,过去的难题还难吗?
上观新闻
2020-10-29 15:05:24

还有不到3天,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就将迎来11月1日零时的标准时点,正式普查登记进入倒计时。

目前,全市13万余普查员和普查指导员正在进行为期21天的入户摸底工作,这是普查登记前的重要环节。在摸底阶段,普查员既要摸清每个普查区的住房数量和位置,也要走访每家每户了解大致情况,预约登记时间,为正式登记做好准备。

10年前,在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摸底阶段,很多普查员曾反映“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工作开展有难度。但现在,摸底工作行进过半,记者从上海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了解到,随着人口素质的提高,普查方式的改进,过去的难题都已不再棘手。“工作开展很顺利,不配合的普查对象比例很低。”大多数普查员表示。

莘庄镇普查员正在进行入户摸底,来源:莘庄镇人普办

“‘七人普’全程电子化,真的太不同”

今年1月份以来,已退休的陶华又回到莘庄镇政府,协助莘庄镇人普办开展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在退休前,陶华在莘庄镇综治办负责人口条线,是莘庄镇人普办里为数不多参与过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老法师”。

人口普查战线长、涉及面广,“老法师”干起来是否更加得心应手?“没有没有,我们在工作方式上经验多。但今年全部转线上,具体操作还是年轻人学得快,效率高。”陶华表示,她这样说并不是谦虚,而是技术进步已经给人口普查方式带来深刻变化。“无论是普查前的准备,普查中的登记,还是普查后的分析,真的已实现全程电子化。”

陶华还记得“六人普”时“惊心动魄”的一幕。那是正式入户登记结束前三天,普查员们刚刚把手写的纸质资料收齐上缴,但还差最后一步没有完成——将纸质档案转化成电子档案。“当时的办法是扫描生成电子档,所以我们只能一张一张地扫过去,很慢。”陶华回忆。为了赶进度,她和同事们排了一个班,24小时不间断地扫描,整整扫了3天,才把所负责普查区内的普查纸质档案扫描完。“一环扣一环,每一步都不敢放松。”

除了普查登记,“六人普”前期的普查区划分等准备工作也是“纯手工”。“我们就拿一张地图,在地图上把楼栋都描出来,画完一个普查区至少需要2个小时。”陶华在地图上比划了一下,一些在地图上空白的地方,其实在“六人普”时已是新建居民区。“现在‘七人普’可不一样了,卫星图、地理信息图等等资料一汇总,普查区划分都是在电脑上,一会儿工夫就完成。”

如果说前期准备工作只是小试牛刀,全程电子化给陶华带来最大的震撼还在于普查登记阶段的“无纸化”。“现在的摸底登记也是手机上操作,我们‘老阿姨’都不太行了,学起来慢,一些‘跳转’‘下一步’等手机操作流程搞起来吃力。”陶华介绍,“六人普”时的普查员主力是各大小区的退休阿姨爷叔,现在已经转变成居委会里的“小年轻”,以及很多热心的青年志愿者。“你看他们登记时,手机操作起来刷刷地,可快了。”

通过摸底阶段的观察,全程电子化也让每家每户的填报主力从长辈变为更年轻一辈。“摸底时,有的住户已经通过各种宣传渠道了解到了自主申报的方式,即使只有老年人在家,也会希望我们留下二维码、自主填报码和初始密码,日后可以让子女在小程序中‘自主填报’。这样既可以减轻我们工作负担,也让居民减轻了信息泄露的担忧。”莘庄镇人普办副主任季佳成介绍。

“数据多了,问题就少”

“是康城二居委吗?我是80号703的住户啊,我下午在家的,你们可以来摸底。”10月20日上午,一位住户给莘庄镇康城第二居委会打来电话,跟普查指导员杨晓波预约了一次上门摸底调查。在智能手机普及的信息时代,不少普查对象主动预约上门时间,普查员“白跑一趟”的概率大大降低。

“现在大多数小区都有业主群。我们普查区内的小区,只要有业主群,基本都提前公示了普查员的负责区域,也公布了居委会的预约电话。”季佳成表示,有的居委会有微信公众号,也都提前发布了相关的公示和预约信息。

下午4时许,临近预约时间,杨晓波和同事乔辰穿好市人普办统一配发的、带有反光条的白色背心,挂上统一制作的工作证,戴好口罩,背好工作包,向已预约普查对象家中走去。“咚咚咚、咚咚咚”,杨晓波刚敲了两轮,普查对象就已欣然开门。

普查指导员杨晓波在入户前向住户出示证件,张煜摄

“我是来人口普查摸底的,这是我的工作证。”杨晓波向普查对象出示印有照片和姓名的工作证,并递上《居民告知书》后,便投入摸底工作。打开手机,录入信息,预约正式普查登记上门时间,留下联系方式,复述确认,不到3分钟,杨晓波就完成了一户的摸底,整个过程一气呵成。“我要摸底200户,现在已经完成100多户,大家对手机录入的信息保密过程都很认可。如果还实在不理解,我就会给调查对象再详细解释一下。”

根据“七人普”的要求,在调查阶段,每位普查员和普查指导员在上岗前都会签订信息保密协议,保证信息安全,一旦泄密,将负法律责任。在数据传输阶段,全国各省市的人口普查都统一使用国家平台。该平台使用了严密的数据加密和脱敏技术,按照国家网络安全管理的标准进行安全管理,数据在传输过程中全程保密。在数据使用阶段,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以及《全国人口普查条例》,人口普查的数据仅用于人口普查的目的,不作为其他任何部门机构进行奖惩的相关依据。

从高层到低层,短短半个小时内,杨晓波和同事已做完约10户的摸底工作。“现在能这么顺利,除了技术手段进步,政府间打通数据壁垒,实现信息共享也帮了大忙。”陶华表示,她在前期参与协助工作时就体会到了信息共享的好处。“我们上海市的‘实有人口管理系统’真的特别好。再加上卫健委提供的出生数据,以及民政局提供的死亡数据,这些数据一比对,帮了我们大忙。”陶华解释,数据多了,问题就少,调查对象也就不会觉得隐私被冒犯。

“境外人员配合度也高”

下午的摸底工作刚告一段落,季佳成的工作群里就传来喜讯:境外人员居住比例较高的春申万科居民区或许可以提前完成摸底工作。“因为在我们的良好宣传下,境外人员的配合度特别高,大多数人在普查员上门时都主动配合登记工作。”季佳成说。

“六人普”时,我国首次明确将居住在中国境内的境外人员作为普查对象。“将居住在本国的境外人员纳入人口普查,是各国人口普查的通行做法。”上海市人普办主任、市统计局副局长施方表示。

根据“七人普”规定,普查标准时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居住的港澳台和外籍人员,均是本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普查对象,但不包括因出差、旅游等在中国境内短期停留的境外人员。

在登记方式上,境外人员与内地居民有所不同,依然采用纸质方式填报,即由人口普查员入户,按照普查表上的项目询问普查对象,当场填报纸质版的《境外人员调查表》表。同时,《境外人员调查表》的内容也非常简单,只包含姓名、性别、国籍、教育背景、来华目的等问题。

市人普办介绍,闵行、长宁、浦东等区域均有大型境外人士居住区,在这些区域,相关负责部门均准备了中英文双语资料进行前期宣传。“现在摸底阶段,上门调查的语言问题也不是很大难题,一些热心的境外人士会主动提出可以担任翻译任务,帮助我们开展工作。”季佳成表示,就算是遇到无人知晓的小语种也不用担心,“大部分情况下,各种先进的在线翻译APP也能帮忙解决问题。”

9月中旬,莘庄镇人普办对全镇普查指导员和普查员开展全覆盖的业务培训,来源:莘庄镇人普办

“‘七人普’数据关系到每一个人的未来发展”

虽然调查对象配合度显著提高,但市人普办表示,依然希望少数不够配合的居民们可以多多了解人口普查细节,主动参与到“七人普”当中。因为“七人普”数据对已进入关键发展阶段的中国非常重要,关系到每一位老百姓的未来。

资料显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已进行了6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以后固定为每10年一次。通过过去6次的全国人口普查,相关政策制定部门获得了大量人口基础数据,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全国人口普查是最全面的统计调查,与大多数情况下只能进行的抽样调查不同,可以规避统计方法问题,为研究和决策部门提供最详实可靠的信息。”上海财经大学高等研究院助教授张同斌举例,在做人口迁移问题的研究时,人口普查数据就是基础,没有这样的数据,相关政策制定就会出现偏差。“像上海这样的超大型城市,外来人口众多。如果没有人口普查数据做参考,未来10年,上海在基础教育、卫生、住房、交通、就业等民生领域的公共产品供给就有可能不足,给老百姓的生产、生活造成不良影响。”

“目前,上海市正处于编制‘十四五’规划的关键阶段,未来‘七人普’数据都将在其中体现,它关系到每一个人的未来发展。”市人普办有关负责人表示。比如,在上海的“十二五”“十三五”规划中,相关为老服务设施、学校的规划内容,就与“六人普”结果息息相关。

从国家角度看,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更是一次必不可少的国情国力调查。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以来,我国人口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外部条件发生了显著改变。主要体现在,人口总规模增长惯性减弱,劳动年龄人口波动下降,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出现转折性变化。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国家统计局副局长李晓超曾在媒体中指出,开展人口普查,了解人口增长、劳动力供给、流动人口变化情况,摸清老年人口规模,有助于准确分析判断未来我国人口形势,对于调整完善人口政策,推动人口结构优化,促进人口素质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对国家宏观经济发展来说,只有及时查清人口总量、结构和分布这一基本国情,摸清人力资源结构的信息,才能更加准确地把握需求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产业结构等状况,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因此,在上海这个超大型城市高质量地做好人口普查工作意义重大。希望广大市民能够积极支持和配合普查员开展普查登记工作。”市人普办表示。

栏目主编:徐蒙 本文作者:张煜 文字编辑:张煜 题图来源:图虫 图片编辑:徐佳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