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明: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一次重要的“改弦更张”
上观新闻
2020-11-25 06:21:00

11月21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在上海社科院顺昌路分部举行。本次会议由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上海社科院哲学研究所、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中国的哲学话语体系建构”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承办。与会专家学者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围绕会议主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中国的哲学话语体系建构”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吴晓明指出,当前我们面临“两个大局”,一个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另一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当历史性实践本身发生转折之后,哲学社会科学也面临新的时代任务。这个任务我们在几年前实际上已经有一个标志性的说法,那就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并不仅仅是多一些中国色彩,多一些中国元素,而是一次重要的“改弦更张”:中国的学术将摆脱长期以来对于外部学术的“学徒状态”,开始获得它的“自我主张”。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仰海峰教授表示,从历史经验来看,一个国家当它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有意识地构建自己的话语体系或者学术体系。中国发展到今天,也面临这样一个任务。所有的理论都有它的历史性的规定,我们需要在理论或历史之间的内在关系当中,去反思我们的理论和现实,从而打开理论思考与现实实践之间的一种开放性的关系。这种开放性的关系,对今天的学术建构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院长吴向东教授指出,哲学是把握在思想中的时代。基于当今时代的变化,有必要对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主题、方法和使命,重新进行审视。从主题来说,自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来,它就和中国现代化的历史任务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今天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主题依然是发展,但主要聚焦的是高质量发展。从方法来说,当下存在文本研究、对话研究等不同方法,但有三种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即理论联系实际、文化对话和学科交叉。从使命来说,寻找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天职,尤其要通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过程,去实际地参与、创造,并提出一种新文明类型的可能性。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主任陈立新教授认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即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之际,需要呼唤一种新型精神气质,这就给哲学社会科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要以中国精神为定向,来进行哲学社会科学的构建。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建设,二是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建设。为此,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必须要主动地思考社会发展,切中现实,并致力于开启一种新的文明类型。

本次会议是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八届(2020)学术年会系列主题论坛之一。


转载请注明来源“上观新闻”,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栏目邮箱:shhgcsxh@163.com)

栏目主编:王珍 本文作者:王珍 文字编辑:王珍 题图来源:查建国 摄 图片编辑:项建英
文内图:王珍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