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智能”还是“只能”? 如何破除老年人的“数字鸿沟”?国家这样出手→
上观新闻
2020-11-26 11:05:45

近日,“老人冒雨用现金交医保被拒”和“94岁老人被抱起做人脸识别”两条短视频在网上流传,引发网友热议。

智能时代,怎能抛下老年人? 我们又该如何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新闻1+1》连线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所长杜鹏,为你解答。

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所长杜鹏认为,“老人冒雨用现金交医保被拒”和“94岁老人被抱起做人脸识别”这两件事情都是从老年人身上反映出来的,其实不仅是对老人造成了不便利,它也提醒我们,在智能化时代到来的时候,是不是也要尊重老人的权利,满足老人的需求?智能化本来是为了便利我们的生活,而当这种不便利积累到一定程度,就要反思这些做法是不是合理,甚至是不是合法。比如在“老人冒雨用现金交医保被拒”事件中,为什么不能收现金?为什么老人去哪个地方一定要带着手机?初期可能是有一些不适应的地方,但随着服务的发展,怎么去解决老年人不适应的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所长杜鹏表示,它强调了一个主体和客体的问题,智能化的主导权现在是掌握在相关服务部门手里,掌握在提供这些服务的机构里。所以本来是为了更加便捷更加高效地提供服务,遇到问题的时候,不是让老人去改变,而是技术能不能更加人性化,更加考虑到老人的需要。比如操作时间可以更长,字可以更大,有一些人工窗口对那些不会用智能化技术的老人提供服务,这样才回到原来帮助老人跟上社会发展、共享社会发展结果。

国家出手破除老年人智能鸿沟#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所长杜鹏表示,我们看到中国老年人口现在2.54亿,其实还在增长,到2050年会超过4.8亿的老人,如果再算上50多岁退休的,那这个数就在5亿左右。面对日益增长的老人(人口),我要不要把他当作是一个巨大的消费力量,我要去考虑老人的需求是什么?我怎么去给他通过提供服务来获取商机?我相信很多商家也在思考这个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并不是老人的商机不存在,而是看我们怎么去在提供服务的同时,能去抓住这样的商机。

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所长杜鹏表示,在智慧社会建设过程中,原来并没有去考虑到怎么去包容所有人,共享发展成果。这次是体现在老人身上,其实我们细分,残疾人、农村的一些人口、小孩、青少年,并不是人人都有手机。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这个服务就不是一个单一的智能服务,可以去通过有人工的服务,也有智能化的服务,靠智能化服务的便利性吸引更多人学会这种方法,转变到使用智能技术上来,逐渐减少人工的一些服务,但在初期,不能靠人为硬性转换,我觉得这才是《实施方案》对未来“智慧社会”建立会有长久影响的价值所在。我们再发展十年二十年,你也不能保证人人都有智能手机,所以这个原则会对我国的发展产生长远影响。

栏目主编:顾万全 张武 本文作者:央视 文字编辑:程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