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对”的东方美学是什么?不妨到西岸的龙美术馆寻找答案
上观新闻
2020-11-28 19:01:00

11月28日,龙美术馆(西岸馆)呈现邱世华、梁绍基、秦一峰、刘建华和陈彧君5位艺术家的群展“中国色:走向绝对的东方美学”,展览展至2021年2月21日。


海报

参展的5位艺术家,用不同的创作手法、表现形式试图理解中国式艺术。包括邱世华的白色绘画、梁绍基的蚕丝作品、刘建华的白色瓷器、秦一峰的高级灰摄影以及陈彧君的水墨拼贴在内,他们选择让自然成为礼物,接续了中国传统的精神价值。


邱世华,《无题》,布面油画,150×295cm,2015,图片由艺术家及麦勒画廊提供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种“中国色”,开幕当天,本次展览学术主持夏可君、策展人肖斌邀请参展艺术家、艺术评论家等学者在龙美术馆(西岸馆)举办对谈讲座。


秦一峰,《2013_12_07 14:56 雾》,铝框109.9×136.8cm,8x10英寸明胶银盐负片,自然光,曝光53',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评论家、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夏可君直言:“五位艺术家呈现出来的中国色,是一种中国哲学的‘虚白’。这种白色是知白守黑,是黑白相通,这是由东方智慧开启的色彩,是中国艺术的魂,也是中国艺术对世界艺术的绝对贡献。”

此“虚白”之色,不同于概念化的单色画(劳森伯格)、抽象的白色画(瑞曼)、日本及韩国的余白(李禹焕)等,而是一种在“虚无-空白”与“实存-整体”之间的悖论结合。


刘建华,《白纸》,瓷,200×120×0.7cm,2008-2019,图片由刘建华工作室提供

本次展览也是对于中国式材质的重新激活,从亚麻、蚕丝、瓷片、银盐胶片或册页宣纸上,被赋予全新的自我理解与艺术的形态,体现出中国人对于材质的敏感细腻,但又进入材质与自然的隐秘关联。


梁绍基,《龙渠》,装置,尺寸可变,2020,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邱世华、梁绍基、秦一峰、刘建华和陈彧君的创作方式,截然不同于中国传统已有的模式,却又恰好体现了相反相成的逻辑,既是返回自然也是反向重构,发现被传统所忽视的维度,充分面对自然的废墟化,在带入技术与观念化的操作后,再次激活了自然的隐秘灵性,重建了人性与自然的深度关联。


陈彧君,《亚洲地图 NO.150810》,纸本综合拼贴,244.5×126,2015,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在与会艺术家看来,中国式艺术不再是西方现代性的单极化思维,而是有无相生的二元转化,是自然与技术、自然与习性、自然与概念等对立的重组与调节,体现出自然可再生性的智慧,其中有着中国艺术自生性的原理。

“如此自然化的艺术才可以充分体现出中国艺术的绝对贡献。”



栏目主编:李君娜 本文作者:李君娜 文字编辑:李君娜 图片编辑:曹立媛
图片来源:主办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