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医院的感染科被边缘化了?政协委员认为这样“很危险”
上观新闻
2021-01-22 14:12:26

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是对上海公共卫生体系是一次考验,委员在交流中提到不少亟待改进的短板。

“公共卫生体系缺乏应对突发大规模疫情的基础准备。”市政协委员、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骨科主任张伟滨坦言,这主要表现在疾控体系与应急机制不健全,训练有素的医护人员总量有限,队伍组织与结构上不够完善,众多医务人员应急处置缺乏系统知识等。

民进市委在调研中发现,上海城市公共卫生保障体系空白点较多。一是传染病医院工作人员的日常培养缺乏综合导向,紧急处置能力不足;二是大型综合性医院在感染病区的设施投入意识不强;三是各级医院在感染科及相关重症治疗的专业人才储备不够。

“过去由于城市卫生环境较好,公卫中心与医院感染科被无意识地边缘化。”张伟滨直言,这导致相关机构设施投入有限、专科人员匮乏。此外,公卫中心与各级医院缺乏清晰的联动机制,医疗机构与其他城市组织更没有构建起常态化的疫情对策机制。

这次疫情给城市安全敲响警钟,多位委员提出,健全公共卫生网络体系和应急机制刻不容缓。

“要进一步完善市、区、街镇三级医院为主体的公共卫生体系。重点强化规模性突发疫情的应急反应机制。”民进市委建议,应尽快建立各级医疗机构疫情发现、上报等无缝隙数字化平台管理系统,制定并落实医疗机构的物资储备与管理规范。一旦出现规模性突发疫情时,应急工作机制就能即时触发响应。

还有委员提出,随着上海城市人口集中趋势继续加强,重大疫情防控处置需要有常态化安排,做到未雨绸缪。要定期组织不同层级的疫情防控处置社会演练,建构疫情防控常设机制。“要通过各种演练发现各种隐患,随时完善管控机制,力争减少甚至消除死角。”  

在张伟滨看来,强化感染科学人员的教育与培训机制,要在管理政策上给予倾斜,覆盖范围既有现有专家和医护人员,更要关注从专业招生到基层疾控人员布局的宏观设计,在较短时间内补好“短板”。

栏目主编:张骏 本文作者:洪俊杰 文字编辑:洪俊杰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苏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