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是全国最安全的城市”,是什么给了人大代表这么说的底气?
上观新闻
2021-01-27 06:11:00

“看了报告,我们可以很自豪地说,上海是全国最安全的城市。”两会会场上,陈继刚代表的一句话获得了代表们的认同。

昨天(26日)下午,市人大代表分组审议法院、检察院工作报告。过去一年,上海各级法院、检察院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依法保障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等方面付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丰硕成果,也给代表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代表们认为,“两院”报告数据翔实、案例丰富、一目了然,充分体现了法院、检察院细致扎实的工作作风。

服务大局有作为

去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袭全国。为最大限度降低疫情对人民群众行使诉讼权利的影响,上海法院大力推进在线诉讼服务和在线庭审常态化,共受理网上诉讼服务申请262.5万次,支持在线庭审的法庭由26个迅速增至274个,在线庭审4万余场。

多位代表对上海法院开展的这项工作印象深刻。“上海的‘智慧法院’建设工作卓有成效。”叶必丰代表认为,法院积极开展互联网司法和在线诉讼服务,确保疫情防控与审判执行两不误,有效保护了人民群众的利益,是“司法为民”的生动体现。杨军代表注意到,线上立案成本低,加上疫情引发大量社会矛盾,导致法院案件数量增长,他建议要充分运用多元化解决矛盾机制,把矛盾化解在前端。

过去一年间,上海法院、检察院积极作为,出台相关方案,为浦东新区改革开放再出发、临港新片区建设、科创板等保驾护航。代表们希望,法院、检察院能再接再厉,在服务上海发展大局上有更大作为。

张玉金代表提出,在“智慧城市”建设及疫情防控转入常态化的背景下,司法机关应加大对个人信息的保护力度,持续打击非法买卖个人隐私信息的行为。李腾代表说,近年来,自动驾驶、生物制药等新领域在取得较快发展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法律问题,建议尽快开展调研,划定明确的法律边界,促进新兴产业快速规范发展。

公益诉讼有影响

“办理公益诉讼案件1562件,同比增长107.7%,制发检察建议或公告727件,提起诉讼105件。”检察院工作报告中披露的这一组数字,引起了代表们的热烈讨论。

“前些年检察院也在做公益诉讼,但力度比较弱,去年这个案件数量就能看出来,和以往不一样了。”石小强代表说,检察机关在办理公益诉讼案件时,该起诉的绝不手软,充分体现了办案的决心,在社会上有着很好的影响。姚海嵩代表说,在打击刑事犯罪的同时,检察院还能紧盯人民群众关心的食品安全、物业管理等民生问题,积极开展公益诉讼,助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成绩来之不易。

代表们也对检察机关的工作提出了更高期望,希望能进一步扩大公益诉讼范围,做强行政监督职能。多位代表提出,希望检察机关在整治非机动车违章、金融诈骗等领域多开展一些公益诉讼,帮助提升城市精细化治理水平。林丽平代表建议,检察院还可以在行政检察监督方面多下功夫,促进依法行政和法治政府建设。

诸正伟代表提出,自己对公益诉讼工作很感兴趣,希望检察机关今后办理此类案件时,能多邀请人大代表一起参与。沙青青代表建议,检察机关在办理公益诉讼案件时应该多发声,更好地向社会公众普法,同时震慑潜在的不法分子。

队伍建设有成效

“法院、检察院的队伍建设,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吕琰代表说,法院开展的审判团队建设、检察院成立专门办案组,体现了两院在队伍的专业建设上花了不少心思。他建议,要为法官、检察官创造更多交流学习机会,进一步提高专业能力。同时,可以多配备一些相关领域专家,发挥“外脑”作用。

尤登飞代表仔细翻看了两院报告的数据图表,直言法官太辛苦。“去年法官人均办案数达到307件,平均下来每个工作日不止一件,可以说天天都是‘战时状态’。然而,老百姓还是觉得打官司太难,周期很长。”他建议,要进一步加强智慧法院建设,提升审判效率。童丽萍代表也认为,应该加强审判力量和队伍建设,重点向基层和商事审判领域补充法官。

法治文化建设也是吕琰非常关注的一块内容,在他看来,“十四五”期间,法院检察院可以在普法宣传上进一步加强。“前两周,中共中央印发了《法治中国建设规划(2020—2025年)》,加强法治文化建设,可以让老百姓对法制建设有更直观的感受,营造全社会守法、懂法、用法的良好氛围。”

栏目主编:张骏 本文作者:王闲乐 周楠 车佳楠 文字编辑:王闲乐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邵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