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察自费吃顿家养娃娃鱼,该被通报问责吗?
上观新闻
2021-03-01 14:43:08

这是年脚之下网上线下激起的一点不大不小的波澜,一所学校对学子们的“诸多不端”进行了“最严通报”。通报什么呢?比如少男少女“眉来眼去”。这个“眉来眼去”,立即引起了网友的质疑,“眉来眼去”怎么“定义”,又何以“定性”?“证据”何在,又是谁“举报”的?总之非议颇多——其实这个“硬核通报”,并不止于一个说不清的“眉来眼去”,还是“哈欠”“搓手”,以及“将羽绒服放腿上”等等林林总总。这个“通报”,引出了坊间网络一片议论,直到我们的教育,“究竟是什么目标”,以及“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

这个对于莘莘学子的“最严通报”,据说涉及了学校的教育规律,也令人联想起学校之外的另一类“硬核通报”——比如说,“一个窗口”的工作人员,因为早上上午连轴转,累极了,便于午休时分,在空旷无人的办事大厅内打了几下羽毛球,于是就被“一体周知”。“羽毛球事件”也引出议论纷纭,大多认为是“过头”了。又比如某位公务员,常年患低血糖,所以坚持上岗之时,在办公室备了一点应急的零食和一盒牛奶。“零食事件”又被“以儆效尤”了,因为网上有点争议,“通报”又引出质疑,认为不免少了一点“人情味”。

读者诸君,应该还记得前几年那个著名的“娃娃鱼事件”吧——十来位“警察蜀黍”,执行完艰苦的任务,终于可以歇一下了,队长掏腰包买单,坐下来一同吃了一顿家养的娃娃鱼,于是竟被通报加处分。“娃娃鱼通报”引出的不仅是家养的娃娃鱼能不能吃一下,更激起了关于我们的问责也好、通报也好,应不应该更有一点“人性”“人情味”的争端——总不能说警察只能吃盒饭吧?

世间的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我们不仅坚持“两点论”,而且是“重点论”者。重点论,一是看主流,看基本面,看矛盾的主要方面;二是把握事情走到极端走向反面的走向、趋势,尤其是注意被一个倾向掩盖着的另一个倾向。拿诸多的“通报”来说,这本是一个纠风问责的好东西,多数地方很好地使用了这个“锐利武器”,从个别事件中发现共同规律,从个性到共性,对于那些不正常的“个案特例”举一反三,防微杜渐,警醒和震慑了那些“起于萍末”的不正之风。但也有值得注意的“倾向”,一是力度不足,该通报众所警觉的,仅仅关起门来“个别处理”;二是“过犹不及”,少数层面出现了一刀切、一锅端,背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实事求是,甚至背离了起码的人性、“人情味”,最终脱离了干部和群众的大多数——这两个“倾向”,当然不止是一个“通报”,在某些地方的问责纠风中,似乎不同程度地存在,应当引起注意。

还有这样的“通报”,或许更为离谱——某地曾通报了一起某机关购买招待烟的事例,却并不是批评他的“公款”及“招待”,而是通报他不买本地产烟,不扶持地方企业,对本地经济“没有感情”。这样的“通报”,曾被斥为“下错的红头文件”,这样的“红头文件”,现在不知道是否还在下呵!

栏目主编:朱珉迕 本文作者:司马心 文字编辑:朱珉迕 题图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