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关国计民生,六大工程要上马
上观新闻
2021-03-04 15:53:52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形成强大国内市场,需要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投资作为内需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有利于拉动内需、带动就业、提振经济,而且有助于优化供给结构、补齐重点领域发展短板、提升中长期供给质量和效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要拓展投资空间,实施川藏铁路、西部陆海新通道、国家水网、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开发、星际探测、北斗产业化等重大工程。这六大工程的实施对稳投资、扩内需、惠民生、促创新、补短板等意义重大。

1

有利拓展投资空间,优化投资结构

当前,我国居民储蓄率持续下降,制造业产能普遍过剩,防范债务风险压力加大,生态环保约束趋紧,受此影响,我国稳投资压力日益凸显。同时,随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由绝对短缺转为相对短缺,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需要坚持新发展理念,精准拓展投资空间。因此,既要保持投资合理增长,更要突出投资结构优化,这就需要发挥重大工程的带动作用。

六大工程既是拓展投资空间的强大引擎,也是优化投资结构的重要领域。从投资需求看,川藏铁路、西部陆海新通道、国家水网、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开发等重大工程必将带动一批强基础、增功能、利长远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如川藏铁路总投资就约2700亿元;在西部陆海新通道带动下,2020年广西签约项目总投资超2.4万亿元。通过有序推进星际探测、北斗等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可以实现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技术进步带动投资增长。从优化投资结构看,六大工程的实施聚焦基础设施等短板领域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有效投资,有利于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防止新的产能过剩,也有利于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形成市场主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

2

有利扩大内需,优化供给结构

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是应对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国际贸易环境恶化、全球衰退风险加剧、增强我国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的战略选择。投资需求是培育完整内需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扩大有效投资不但有利于优化供给结构,改善供给质量,而且有利于通过供给提升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激发居民消费潜力,增加总需求,促进供需良性循环。

川藏铁路、西部陆海新通道、国家水网等重大工程实施,能够促进基础设施加快成网,改善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条件,更好统筹安全与发展,优化投资与消费环境,降低企业外部成本,吸引更多企业和产业向内地转移。星际探测、北斗产业化等重大工程的实施既能提升已有基础设施使用效率,推动传统产业提质升级,又能顺应新需求新模式,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北斗系统现已广泛应用于交通运输、公共安全、农林渔业、水文监测、气象预报、通信时统、电力调度、救灾减灾等领域,深度融入国家核心基础设施,已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截至2019年底,我国卫星导航产业规模达3450亿元,10年来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0%以上,北斗产业化将撬动万亿级大市场。

3

有利改善民生,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东部和中西部地区在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公共服务质量水平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距。今后,需要聚焦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民生保障等既有需求又有空间的领域,着力实施一批惠民生重大工程,不断缩小地区差距,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川藏铁路、西部陆海新通道、国家水网、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开发等重大工程实施对增进民生福祉和牵引带动区域协调发展意义重大。川藏铁路建设有利于改善区域交通条件,维护藏区长治久安,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提供重要支撑。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有利于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站投入运行后,预计每年可以为西藏带来200亿元以上的财政收入。国家水网工程建设有利于显著提升水资源优化配置水平,增强水旱灾害防御能力。

4

有利创新驱动,补齐重点领域短板

在国际竞争日趋复杂激烈的背景下,我国需要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会,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中的核心地位。扩大有效投资是实施创新驱动的发展引擎,通过重大工程有效投资,有助于加快创新驱动发展,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也有助于补齐重点领域创新短板,开展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和核心产品研发。

川藏铁路、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开发等重大工程地质条件复杂,技术难度大,需以重大科技难题攻关需求为牵引,这将有助于加强创新成果转移转化,对国家相关产业领域技术创新发挥战略支撑引领作用。星际探测、北斗产业化等重大工程的实施不但能带动一大批重大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进步,还能催生一大批科学技术成果应用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如美国领先于世界的信息、生物、新材料等高新技术,很大部分来自对月球探测技术的消化、优化和二次开发。我国基于北斗系统打造的更加泛在、融合、智能的国家综合定位导航授时体系,将为未来智能化、无人化发展提供核心支撑。

栏目主编:秦红 本文作者:半月谈 丁金学 文字编辑:杨蓉 题图来源:图虫创意 图片编辑:雍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