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高大上”的某些政策,为何最终走向这种结局?
上观新闻
2021-04-11 09:18:11

抓落实,必须层层传导,形成一个实际奏效的闭环,而不能层层损耗,更不能凭空“画饼”。有穿透力的落实,才能解决问题,才算真正意义上的落实。这既要求各环节展现强大的执行力,也需要在决策部署伊始就做好设计,用“通透”的决策带出“穿透”的落实

有穿透力,决策安排必须具体化,要以务实为导向。有些事,看上去光鲜,听上去“高大上”,却不管用、不解渴、不过瘾,甚至纯粹停留于系统内、部门内的自我循环。有些工作部署,看似“大而全”,实则“空对空”,也触及不到要害问题,结果多半流于形式、停留于空谈。

工作越具体,任务就越深化。重大战略的落实必须环环相扣,战略任务化、任务项目化、项目责任化,有具体的推进抓手和评估机制,及时测量绩效,及时作出调整。想清楚的事要“谋定快动”,没有完全想清楚,或有特殊难度的,同样应投身具体实践,并高度重视具体实践中暴露的矛盾问题,不断进行动态优化。

抓落实的过程,不可能没有矛盾,难免遭遇意见分歧、利益纠葛。有穿透力的落实,必须穿透这些矛盾纠葛,破除各种体制机制障碍和观念壁垒、利益藩篱。而要做到这点,政策设计是否有棱角,显得至关重要。

制定政策的初衷就是直接高效地解决问题,这就必须直击要害、有的放矢,给出清晰而精准的改革目标和路径。如果左右逢源、四平八稳、隔靴搔痒,也失去了政策制定的意义,非但无法传递明确导向,更会给基层执行者带来不必要的困惑干扰,并在客观上增加冗余的行政成本。

有棱有角的政策,归根到底检验的还是制定者的担当精神。只要符合中央要求,符合基层实际,顺应群众需求,就应当多一些“闯”和“创”的探索,多一些打破陈规的尝试;对于基层迫切提出的改革需求、创新期待,更应通过富有针对性、务实管用的政策措施予以回应。

“为改革者撑腰,为担当者负责”,不是一句空话,就体现在具体的政策设计里。方向是否明确、信号是否清晰,也正检验着我们是否真正解放思想,是否真的富于创造、敢于担当。

栏目主编:朱珉迕 本文作者:解放日报评论员 文字编辑:朱珉迕 题图来源:张驰 摄 编辑邮箱:shzhengqing@126.com
本文刊于4月11日《解放日报》,原题为《政策设计要有棱角——谈“要特别注重穿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