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的高增速,反映了什么?
上观新闻
2021-04-16 20:28:36

18.3%!中国经济“一季报”交出亮眼成绩单。

这是中国发布季度GDP增速以来最高水平。

16日参加中国新闻社“国是论坛——2021年第一季度经济形势分析会”的专家认为,基于统计上的低基数原因,以及国内疫苗接种的逐步推广等多因素叠加,一季度中国经济继续保持快速的恢复性增长,复苏强劲又特殊。但是,对于一季度18.3%的增速不宜“乐昏了头”,也不应过度解读。

今年外贸创新高“不存在悬念”

一季度,中国外贸和吸收外资均取得强劲增长,远超市场预期。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对外贸易研究所所长梁明认为,一季度中国外贸除规模扩大外,结构也在优化,如手机、电脑等“宅经济”产品出口仍保持高位运行,没有因疫情得到控制而明显下滑;附加值高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也在快速增长,表明中国出口竞争力在继续增强。此外,中美贸易增速也明显回升。这表明疫情以来,中国在全球市场当中的地位进一步上升,全球对中国商品的需求也是更加强烈。

在他看来,中国今年外贸创新高“不存在悬念”,只是额度大小的问题。保守估计,今年进出口正增长没有问题。

梁明对于今年中国吸收外资形势也表示乐观。虽然其他国家还在复工复产,但其体制优势仍与中国有差别。在此情况下,中国吸收外资规模今年有可能创新高,全年利用外资超过1500亿美元“基本没有问题”。

既在意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

谈及刚出炉的一季度各项关键经济数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原所长任兴洲用三个关键语对此进行了概括。

第一:既在意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一方面,随着中国疫情形势明显好转,中国经济加速回暖的背景下,国内外权威经济机构、专家对今年中国经济的预测都是普遍较高的;另一方面,中国经济恢复势头迅猛是在没有“大水漫灌”“大规模量化宽松”的前提下实现的。因此,一季度中国经济能取得18.3%的同比增速实属不易。

第二,既要看到鲜亮的数据,又要看到困难和隐忧。她指出,一季度中国经济开了好头,但当前中国经济仍有不少挑战,如中小微企业的复苏和经营等仍需时间和政策支持,外贸、消费向好形势如何进一步巩固等。此外,一些地缘政治因素与和中国经济复苏息息相关,这些不确定因素也应该清晰认识到。

第三,今年中国经济有望实现6%的增长目标。她表示,目前,一季度中国经济已为今年后期经济增长奠定基础。随着中国经济利好因素的增多,实现该增长目标是有良好基础的。

社融增速回归不改经济景气大趋势

“一季度社会融资总额同比增速符合预期。”招商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谢亚轩表示。

有观点认为,社融增速是经济增速的领先指标,因此,社融增速的回落就意味着未来一个或者两个季度,最迟三个季度之后经济增长上行动能的减弱。

对此,谢亚轩表示,一方面,决策层一再强调了宏观政策不急转弯,因此就算是社融的月度高点已经确认,但是未来的回落将非常和缓,并且是在2020年应对疫情的非常规高基数之上的回落,因而不会减弱对于实体经济支持的力度。

另一方面,既要考虑中国因素对于国际的影响,也要考虑国际因素对于中国的影响。2008年次贷危机以来,如果没有中国的社融增速和宏观杠杆率持续保持在较高的位置,就不能为全球贡献边际上最大的经济增长,国际经济环境可能现在还处于危机后的泥沼之中。

反之,谢亚轩指出,从2020年以来,国际环境的变化,特别是美国家庭部门杠杆率的温和回升,带动外需对于中国经济的贡献度显著上升,外需对于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已走出低谷,重新回归1.5至2.5的平台。

“这个趋势性转变已经到来,2021年社融增速向正常水平回归的进程,并不会改变中国经济保持景气前景的大趋势。“谢亚轩说。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相协调

面对新的经济形势,中国在接下来一段时期应该采取怎样的货币政策?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联席院长赵锡军表示,首先需要保持货币政策稳健的基调,把握这一总方向,同时需要关注几点问题。

例如,从今年一季度总体社会融资看,贷款是增加的,但是债券是减少的,特别是企业和政府债券都在减少,下一步采取政策需要关注搭配,让经济财政政策有空间继续发挥作用。

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量部分集中的降低是在三月份,赵锡军指出,通常来讲,一二季度的投放都较高,三四季度可能会往下走,但目前三月份增量就减少了这么多,假如按照目前的态势走下去,未来可能会给财政政策空间构成压力。

赵锡军表示,接下来还需要关注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的问题。今年我国财政空间可能缩小,那么相应的货币政策空间将会放大。目前居民部门、企业部门、政府部门杠杆率都在增加,如果继续增加就会有风险。

此外,还要考虑财政因素变化给货币政策带来的影响。“今年我国将继续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但比去年力度有所减小,这会使货币政策支持的压力进一步加大。  ”赵锡军说。

赵锡军认为,除了国内因素,还要关注国际因素的影响,今年外部环境甚至比去年更为复杂,西方国家货币政策或将出现波动,国家大宗商品价格上升,全球物价抬高或许会带来通胀压力,进而促使一些国家进一步调整货币政策。外部环境压力也可能对人民币汇率产生一定影响。

经济复苏的分化和结构失衡待解

中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王军认为,当前的经济复苏呈现非均衡态势,多个经济指标呈明显分化走势,主要体现在生产与需求分化: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分化: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分化:投资内部结构的分化:房地产与消费复苏的分化: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收入和消费的分化以及价格的上游与下游分化。

王军认为,当前我国面临的主要是结构性通胀,CPI仍有通缩压力,PPI则面临通胀压力,与消费相关的物价指标都呈现通货紧缩的态势,其背后反映的是居民收入增长乏力。

“这是中国经济当前及未来一个最为突出的问题。”王军表示,CPI与PPI“剪刀差”的扩大,意味着国内各个部门经济复苏的不同步、全球经济复苏的不同步。显然,二者的背离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大宏观调控的难度和复杂性。

王军认为,鉴于当前经济复苏的不同步、不均衡,结构分化、冷暖不均的格局仍将延续,未来持续稳定健康增长还面临很多挑战和不确定性,因此,尚需对下半年的经济运行“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注重解决经济复苏的分化和结构失衡问题。

经济复苏的不均衡还体现在楼市。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住房大数据项目组组长邹琳华表示,一季度楼市复苏强劲,市场分化也较为显著。这种分化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不同能级城市之间房价表现有差异。今年以来,一二线城市房价上涨快于三四线城市,部分三四线城市房价下跌。

二是不同地域之间的差异明显。房地产市场总体呈现出南热北稳,东热西稳的特点。

三是不仅城市间差距明显,城市内部分化也很显著。热点城市房价上涨往往以热点学区上涨为先导。

邹琳华表示,在当前环境下,全球经济并没有从疫情中走出,房价从结构性上涨演变成全面上涨的可能性很小。他认为,住房需求的韧性较大,单纯通过抑制需求来控制房价上涨也很难有作为。邹琳华表示,抑制房价的重点,还是要提高供给率和交易效率上面来。

栏目主编:张武 本文作者:国是直通车 陈婧 文字编辑:董思韵 题图来源:IC photo 图片编辑:邵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