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年收藏的上万件海派老家具堆满上海库房,疯狂的设计师究竟在寻找什么?
上观新闻
2021-04-17 15:11:08

上万件老家具,堆在4000平方米的库房里,是多么壮观的景象?

在上海闵行区,就有这样一处神秘的地方。三四层楼高的工厂空间,堆叠着大批有年代感的老家具,在狭长的走道中穿梭,宛若走进时间的隧道。

这些藏品中不乏上世纪初的经典之作。从桌、椅、沙发,到中西合璧的厨柜、水吧台……所有的藏品按照品类、时代、风格,清清楚楚地进行着排列归置,这是一间由家具组成的“图书馆”。

从包豪斯风极简流畅的线条,到与ART DECO建筑样式相得益彰的花纹图饰,在这个神奇的折叠空间里,外行看到的是电影场景般的视觉奇观;内行看到的则是目不暇接的各种细节——这是供他们在上海摩登生活史的变迁中自由穿梭的生动线索。

站在这个宏大的时空中,无论是谁,都会想到眼前的奇景背后,藏着一个传奇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叫刘强,是一位看上去敦厚谦和的山东汉子。2021年4月15日,《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来到刘强的宝库,听他讲述与海派老家具结缘的故事。

【残破之美】

仓库里,有很多缺胳膊少腿的老家具。一条桌腿,半片雕花,那些在普通人眼里与垃圾无异的残片,刘强却如获至宝。

刘强是一家设计师事务所的创始人,老家具是他汲取灵感的素材库、资料库。在他许多豪宅的设计案例中,从不少细节都能看到这些残破家具的影子。

海派老家具论工艺比不上明清家具,论功能性和舒适性也未必比得了现当代的家具,却有一群人为此着迷。因为老家具的每一个细节,每一块雕花,都是历史的故事、美学的情怀、映射着这座城市的变迁。

刘强喜欢一边跟朋友介绍老物件,一边翻着手机里的设计案例,他从不讳言自己的设计灵感来自哪里,“我的客户,房子有大有小,装修预算有高有低,只要我把海派元素原汁原味地放进去,大家互相之间就能产生很强的共鸣,这是上海这座城市独特的文化魅力。

海派家具上的日本浮世绘风格的浮雕。“洋为中用”在海派家具的概念里,是西洋也是东洋。

“土洋结合”的海派家具上,有西洋装饰风格的柱子,也有中国传统的工笔画。

美国学者罗兹·墨菲说:上海是两种文明会合,但是两种中间哪一种都不占优势的地方

而所谓海派家具,雕花样式是西式的,题材却是东方寓意的;器型是西式的,工艺却是中式的木工活;用法可能是西式的,细节上却融入了中国传统的生活方式。照搬ART DECO也好,借用包豪斯也罢,这些不中不洋,既中又洋的物件,是人的精气神儿在器物上的体现。而刘强每天在他上万件老家具中寻找的,也是这股中西合璧,土洋结合的精气神儿。

近几年,二手古董家具风头正盛,货运集装箱源源不断地把老家具从欧洲拉到中国,上海也开出不少老家具店。其实东西很不错啊,雕花精美,工艺妥帖,可这都是纯西式的玩意儿,是欧洲文化与生活方式的体现,与海派还是两回事。你真买回来就会发现,这些家具很难真正融入我们的生活。”刘强用设计师的眼光解读了为何他不收这些海外老家具的原因。

在刘强的收藏中,椅子占有很大的比例。从洋行气派的大班椅到居家简约的餐椅,不同时代不同场景应用的椅子都有。

刘强收藏的椅子数以千计。

椅子不太起眼是吧?其实在懂行的人眼里,椅子是见功力的物件。你就说明代家具,有时候一把椅子的价格,可能比同时代、同样材料做的桌子价格还要贵,因为线条的灵气,工艺的繁复,是技术和美学的典范。椅子要美观、结构要牢固,坐起来还得舒服。

收藏的过程,难免会发生奇妙的故事。

一次,刘强在上海老家具市场收到一把中西合璧的椅子,时隔多年以后,竟在北京的老货市场发现了造型出奇一致的三把椅子。刘强觉得似曾相识,便毫不犹豫把三把椅子搬了回去,和家里那把对照一看,果然凑成了一套。

刘强很喜欢在这四把千里相认的椅子面前站一会儿,想想事儿。这些椅子的主人是谁?他们家是做什么的?家里环境什么样?他们后来去哪儿了?其中的三把怎么就跑到北京去了?除了这四把椅子,其他家具去了哪里?

那些神秘的故事,附着在家具上,永远不会有揭开谜底那一天,这是收藏家具过程里另一重不可抵挡的魅力。

收了多少老家具,也就收藏了多少故事。从木料的生产运输,到师傅的开料做活,再到走入千万家庭,经历岁月的磨砺与包浆,最终又流落市场,来到刘强的手上,让它们安定下来,是他的私心与情怀。到底花了多少钱,倒是算不清楚了,只记得频率是隔三岔五,价格常常几千甚至上万。

这里就像我的玩具仓库。说起自己这些宝贝,刘强腼腆一笑。说到底,素材库云云,可能也只是一个大男孩为自己找的一个堂皇的借口。

【集结之瘾】

这个桌子的圆角设计,看上去没有攻击性,避免你在旁边走路时被磕碰。很多海派老家具会有这样人性化的设计。

这是我很喜欢的一把椅子,榉木材质,英式设计,线条圆润,符合人体工学,上面有中式传统的寿桃雕花元素。既实用,又有艺术欣赏价值。

猜猜这个小柜子是什么用途?刘强打开一格抽屉,里面包着墨绿色的丝绒,应该是放手饰手表的,把丝绒包出这样自然艺术的折皱,现在估计没有师傅能做了。

每周都有几天,刘强会跑来仓库,泡在这里,与老家具对话让他感到很舒服。

20年前刚开始海派老家具收藏的时候,刘强是刚从大学毕业出来的小设计师。收藏和设计,爱好和事业,相互交融,贯穿了他20多年的人生。

我收的第一件家具其实是中式的,在老货市场淘到的一把楠木镶嵌象牙的太师椅,1600元,是我大半个月工资啊,一下子扔里面儿了。刘强说起自己收藏的第一次,至今眼中有光。

我大学在苏州读书,学室内设计,那时资料很少,我就到处看家具。在苏州,研究家具有地利之便,可那些东西看归看,毕竟不是你的。买回家就不一样了,我把椅子搬回去以后,天天看,还可以随便触摸,真正吃透它的设计。

来上海工作以后,刘强专门去找来邬达克的建筑图纸看,一套图的最后,多半附有家具设计图。好的建筑设计师一定也是好的室内设计师,邬达克就很典型。建筑的恢宏是外在的,说到底是给别人看的,而一桌一椅,一个弧度一片雕花,建筑与日用器物造型与纹饰上的呼应,满足的是主人极大的虚荣心,也能体现出设计师一以贯之的美学追求。

刘强很喜欢这只柜子。柜子上典型的ART DECO风格设计,与许多当年老上海的建筑外立面修饰相得益彰。

刘强收来的一件老家具上,还贴着褪色了的F4照片。

21世纪初,上海的大面积城市改造,让不少海派老家具流入市场。那是片一时鼎盛的江湖。刘强市场跑得勤,讲究“来不走空”,很快就成了圈子里叫得响的买家,许多收家具的老板摸清了刘强的胃口,遇到好货提前给他留下。就这样,老家具越堆越多, 堆成了他甜蜜的负担。

刘强很想把海派家具的装饰美学传播出去,通过自己设计的房子和家具。所以,他的设计也是海派的。依托于上海以及长三角的广阔腹地,刘强有太多同样热衷于海派风格的客户。

十几年下来,他的工作室风格独步天下,获奖无数,甚至身披年度中国十大高端室内设计师的光环。那些作品案例里,少不了优雅厚重的海派元素。

一扇旧门,一块土布,一把椅子,一座盥洗台,刘强的设计总是在新旧当中自由穿梭。有的饰品直接来自于他的破烂收藏,经过重新打理贴在豪宅墙上,瞬间熠熠生辉身价倍增;有的家具脱胎于客户家里的旧物,经过精心的修复和改造,从原先不起眼的物件变身成为全新功能的现代家具;有的则是从老家具中汲取灵感,针对具体案例进行的全新设计……

老物件在现代设计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刘强 提供)

过去的家具在式样上远比今天丰富很多,因为过去没有大工业流水线,没有全球化贸易,一桌一椅,全拜木匠师傅一斧一凿做出。因此,客人要什么,师傅最近好哪口,需求和审美都是流动的,所谓的定制化、客制化,功到自然成。

反而是今天,定制客制,都很奢侈。一栋宅子,不同的面积、层高、风格、地理区位环境,都决定了要采用不同尺度和造型的家具相匹配。刘强就是那个给客户的空间进行量体裁衣的“高定裁缝”,而海派家具,就是“外套”上一颗颗精致立体的“牛角纽扣”。

【守艺之乐】

2000年开始收藏海派老家具,21年来日积月累,刘强的行为在不少人眼中近乎疯狂。为了给这些家具寻找安身之处,他已经搬了四五次家。

不是在搬家,就是在搬家的路上。这次搬家,23米的大卡车装了20多车。现在的这处厂区,是去年刘强刚刚为自己的宝贝们找到的新家。

收是一回事,修又是另一回事。

行内人都知道,修不如做,修复一件家具,所用到的工艺,所耗费的时间,付出的代价,远比做一件新家具大得多。

但是不一样,旧的就是旧的。表面上看,旧家具的样式,现在也很难复原了。更重要的是,人们和这些物件情感的连接,也不能随便就这样断了。

这么多老家具,要修到什么时候?

修到我修不动为止吧!

刘强设计中的“新”,常常来自于他向往的“旧”。

有朋友想把家里的老红木衣柜卖了,刘强劝他:“别卖了,又卖不了多少钱,东西出手,记忆也就没有载体了。你拿过来,我来帮你改。一番修缮整新,壳是老的,柜门一打开,却是座设计入时的水吧台。记忆还收藏于这个柜子,但柜子已经服务于主人现在的生活。

继承了老上海家具制作前店后工厂的模式,刘强有自己的工厂,这使他的设计理念得以不折不扣地从图纸变成实物。

工厂里30多号人,有来自五湖四海的木工、漆匠、铜活儿、篾工、软包匠,都是刘强合作多年的老工匠,最长的已经有20年。

前几年,不少做家具的传统企业经营每况愈下,原来合作的两家工厂关张也有时日。刘强在上海、江浙找形形色色的工厂代工,都得不到他想要的效果。最后,他索性把四散的老工匠们又拢了回来。

海派老家具上雕花的精美,在于当年的雕花师傅不少是学画出身,有不错的审美修养。现在,即便有着40多年经验的雕花老工匠,手再巧,理念还是跟不上。

刘强收藏的老家具成了工匠们最好的模板。那些雕花就算拍照做成3D模型,给师傅也做不出来,最多还原70%。我现在有实物放在这里,他能做到90%

穿上围裙,穿梭在工厂,刘强又找回了儿时在父亲的小木匠间捣鼓的乐趣。

刘强给工匠们一份体面的工资,甚至让他们的家人一起来上海生活。这些基础班底的手艺人,承接着公司90%的全屋设计项目。别的设计师很羡慕我,因为我设计的东西有师傅可以帮我做出来。

刘强的产品,价格昂贵,但师傅们的手艺总是能得到客户的认可。渐渐地,还有一些设计师同行慕名而来,把高难度的代加工订单交给他做。

围绕海派老家具,刘强玩得越来越精深,也慢慢从爱好发展出了事业的轮廓。

早年,刘强读王世襄的《锦灰堆》、《明式家具研究》,大顽主的境界,自是让人仰慕的。“我希望能把海派家具的历史和演变梳理成册,不是做一本简单的画册,而是可以做到真正的系统化、学术化。当然我的时间、能力都有限,不可能做到完美,想着总要有人开始这件事。

玩海派老家具从来是个小众的圈子,然而有了如此壮观的收藏,刘强也知道“小红书打卡”的威力。“收藏馆不会做纯商业化的,我不想让这里仅仅成为一个喝咖啡卖门票打卡的地方,对于那些真正喜爱老家具的朋友,我更愿意免费向他们开放。”

今年,刘强在自己仓库的园区里种下一片麦子,4月已经拔个抽穗,绿油油一片,到了6月,大麦就要熟了。

我们在园区里自己设计、打造了全新的体验空间‘克勒物语’,用老物件整合出一个现代海派空间。让大家在这里可以欣赏海派老家具,喝一杯咖啡,听一段老家具的故事。这原先是我的一个小梦想,到这片麦子熟透的时候,应该就可以实现了。刘强说。

栏目主编:张春海 本文作者:秦东颖 董天晔 文字编辑:张驰 题图来源:董天晔 图片编辑:张驰 编辑邮箱:8903168@qq.com
上观新闻 董天晔 秦东颖 摄影报道
视频采制:秦东颖 董天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