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知识】茱萸避灾驱邪,石榴祈祷平安,宋代官员也簪花……古人簪花有深意
上观新闻
2021-04-18 11:17:21

 一千多年前,韦庄曾写下“春日游,杏花吹满头”的诗句,趁着花开的季节走向杏林,风乍起杏花便飘落在游人的发髻上了。

在古代,时令鲜花除了“主动”飘落在发髻外,还可能会被人们争着插在头发或帽檐上,从枝头落入人间,从宫廷佩戴走向民间小巷,点缀着古人头上的一年风景。

将花插在头上又被称为簪花。在汉代,簪花风气虽然没有形成,但是鲜花已经以各种形式进入人们的生活。如在重阳节这天,汉代人除了登山、饮菊花酒外,还会摘下茱萸花佩戴在腰间,意在避灾驱邪,延年益寿。魏晋时期,头上簪花逐渐成为风尚,可簪之花的类型也渐渐丰富。石榴花就被插上了鬓边,用以祈祷平安。这一时期,鲜花除了祈福的作用外,其装饰功能也慢慢凸显。

唐代周昉《簪花仕女图》局部。来源:百度百科

簪花在唐代成为社会风尚。唐玄宗春日游长安时,命令群臣吟诗。大臣苏颋因一句“飞埃结红雾,游盖飘青云”得到了玄宗嘉赏,嘉赏方式就是皇帝亲自为他戴上一朵花。在民间,甚至出现了专属妇女的簪花大赛。为了在簪花大赛中一展风采,长安仕女们纷纷抛掷千金用以求购名花异卉,因为谁家女子头上的奇花越多,谁就能获胜。

初唐时期,人们喜欢在头上用鲜艳的小花加以点缀,到了中晚期则流行插诸如牡丹、芍药之类的大朵花。唐代周昉所绘《簪花仕女图》中的五位簪花妇女,就分别簪了牡丹花、海棠花、荷花、红花和芍药花。

真正将花的地位推向顶峰的是宋代。商业的繁荣与士大夫阶层的兴起,促进了宋人爱花风气的养成,无论男女老少都对簪花兴趣浓厚。宋代不仅女子爱簪花,男子亦然。宋代男性官员普遍簪花———在皇帝因郊祀等活动出行归来时,仪仗队伍中的大臣们都要簪花。宋代的老人也簪花,黄庭坚的词中说“花向老人头上笑,羞羞。白发簪花不解愁”。在这里,看不见伤春叹时的悲情,反而是积极乐观的胸襟与天真烂漫的情态。就连犯人出狱时,狱卒都要给他们脑袋上插朵花才可以离开,意为去晦气。

清代张兆祥《海棠纨扇》局部。来源:故宫博物院微博

簪花之风到了元代便衰落下去,在重大的节日与仪式中不再流行簪花习俗。元代文人地位下降,前朝的赐花受宠、杏林及第成为过眼云烟,殊荣都被虚化。到了明清时期,簪花习俗虽然不盛,但在某些地区或人群中仍然保留着。在辽北地区更是出现为了让鲜花保持水分,把盛满清水的小瓶子也插在发髻里的风尚。

簪在发髻上的鲜花,盛放的何止是四时芳菲,更是对诗意、对生命的眷念与温存,随着时光流转依次装点着藏在古人头上的一年风景。

 本文来源:文化溯源;题图为唐代周昉所绘《簪花仕女图》展出,来源:新华社

栏目主编:龚丹韵 本文作者:文化溯源 文字编辑:彭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