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有近4万亿美元的投资机会,“碳中和”不仅仅是二氧化碳的减排……
上观新闻
2021-04-18 19:01:00

当前,碳中和已成为全球共识,我国也提出了二氧化碳排放力争在2030年前达峰,努力争取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4月17日下午,以“迈向碳中和新时代:产业变革与资本机遇”为主题的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长三角论坛举行,多位专家和企业家探讨碳中和发展规划中的新挑战和新机遇。

【2030年之前会是高碳行业的增长窗口期吗?】

会不会有人认为2030年之前还是高碳行业的增长窗口期?北大国发院副院长、北大环境与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徐晋涛认为,有了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利用2030年之前的窗口期发展高碳行业的可能性小了很多。“在2030年之前一定会更加强调低碳工业,能源上更加强调可再生能源、非化石能源。”

从现在开始,目标就是要建立可再生能源为主的能源体系。实际上,中国不是没有这方面的条件。“2012年,我参加一个国际会议,德国绿党的首席经济学家讲德国的能源前景,到2050年基本上退出化石能源,以可再生能源支撑经济发展。大家不要忘了,这背后的基础是中国的技术,因为德国的光伏、风能设备都来自于中国。我前段时间参观晶丰科技,全球第三大风机生产厂,风机销往全世界30多个国家。我国的技术、设备支撑很多国家绿色低碳的发展,没有理由不变成中国绿色低碳发展的主力军。”

在徐晋涛看来,可再生能源要快速变成中国能源体系的主要能源,需要建设全国统一的市场,因为中国的可再生能源空间分布不均匀,有些是经济发展地区,有些是可再生能源丰富地区。农村各家各户都有自己屋顶的产权,如果国家对于屋顶光伏的支持力度大一些,可以弥补煤改气、煤改电工作中遇到的不足。

【坚持30年,非化石能源的占比可以提高到约80%】

我国提出的碳中和目标能否实现?国家气候战略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扎耶德未来能源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李俊峰给大家做了一道数学题。

我们在“十三五”期间,每年做2000亿千瓦时的非化石电量,简单地算,相当于6千万吨标准煤的非化石能源。如果稍微努力一下,到“十四五”末期每年做到3000亿千瓦时的非化石电量,相当于1亿吨标准煤。如果坚持30年,非化石能源的占比可以提高到80%左右。

李俊峰认为,这个技术是可行的,不仅提供了投资的机会,也给所有人提供了展示发展的机会。比如过去以石油能源为主,像中石油、中石化大企业在做,如果做光伏和分布式能源,几乎所有人都可以做,成了全民智力和技术竞赛。

【每年有将近4万亿美元的投资机会】

作为产业链以石油能源为主的中国石化如何应对挑战?

中国石化股份公司副总裁黄文生介绍,他们在能源行业提出通过产业投资,打造转型升级的新引擎。比如改变化学的生产办法,形成生物质的产业链,提供生物质的燃料,解决一部分能源需求问题;围绕电动汽车的产业链布局投资,未来作为能源提供商,满足电动汽车发展需求;中国石化在氢能产业链上也早有布局,氢能的生产力达到350万吨,在全国占有的份额为14%,并提出未来5年将布局建设1000座加氢站。

未来的“两碳”到底有多大机会?“我们分析,每年有将近4万亿美元的投资机会。”黄文生说,中国石化资本在2019年战略投资重塑股份,成为重塑股份的第二大股东。重塑在燃料电池领域发展很快,现在不仅在国内名列前茅,在国际上也有比较大的影响力,公司的燃料电池技术已在全球范围的商用车领域得到应用。对重塑股份的投资,是中石化投资布局氢能产业链的典型代表。此外,中国石化也投资了光伏和生物科技公司,合作推动实现碳中和目标。

【如果162万辆重卡都换成燃料电池会怎样】

“去年,中国的重型卡车销量是162万辆,占全球重卡销量的44%。如果这162万辆重卡都换成燃料电池重卡会怎样?”重塑股份董事长林琦说,重卡占中国道路碳排放总量的三分之一。重塑股份2015年在上海成立,截至20213月底,采用重塑股份燃料电池技术的汽车在全球累计行驶里程已突破6000万公里,在此基础上,针对未来庞大的重卡领域应用需求,重塑股份正凭借创新基因和可持续的研发能力,不断进行燃料电池核心技术攻关。

林琦认为,“十四五”阶段,发展氢能燃料电池需要关注四个事情。建立规模化制氢用氢的绿色能源体系;加氢站要基于场景需求进行投资;持续开发和验证可以给用户创造价值的商业化场景;企业要突破技术研发,比如提高耐久性、环境适应性和低成本的关键技术。

今年,氢能被列入“十四五”前瞻谋划产业,铂族金属作为氢燃料电池汽车使用的催化剂材料,也展露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投资前景。

“我们预计2035年会新增62吨的铂金需求,全球目前的铂金产量只有25吨。”世界铂金投资协会亚太区负责人邓伟斌认为,未来氢能和燃料电池产业有很多的机会,特别是国产技术替代的过程中,会给国内企业带来很多的发展空间。

栏目主编:黄海华 本文作者:黄海华 文字编辑:黄海华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徐佳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