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苏浙交界处,来了两个安徽人
上观新闻
2021-04-21 09:37:02

3月9日,姚敏第一次到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执委会时就感觉这里不一般。

姚敏是安徽省自然资源厅国土空间规划处副处长,根据沪苏浙皖党委组织部的安排,她将在接下来的一年内,挂职示范区执委会生态和规划建设组副组长,但是3月9日报到第一天下午,她看到的是生态和规划建设组办公室里,空无一人。只有进门右侧有一个巨大的LED屏,上面闪着几个蓝底黄字:距离二周年现场会还有236天。

为什么要竖着倒计时牌?人都去哪里了?


示范区执委会规建组的倒计时牌,姚敏在一旁打电话。陈抒怡 摄


原来当天下午正在召开示范区有关国土空间规划成果汇报会,各路领导专家都在听取汇报,姚敏的几个新同事正在参会,大家各忙各的,只来得及给姚敏整理出一个空位子。

至今,姚敏谈起这段记忆,依然不自觉地语速加快、声调拔高:“我之前只在高考考场和重大工程的决战现场,见过这样的倒计时装置,无形当中就给你一种紧迫感,感觉要抓紧时间做点什么。”她补充,“不错不错,挺好的,任务可能比较重,但是个干事情的地方。”

3月9日报到第一天,姚敏参加了沪苏浙皖三省一市党委组织部在上海市青浦区朱家角召开的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干部交流工作座谈会。会上,三省一市党委组织部相关负责同志共同签署了《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干部交流工作合作备忘录》,将持续深化干部管理模式创新,积极探索与一体化发展相适应的干部交流机制,以干部最大活力激发发展最大动力,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

在此之前,长三角之间的干部交流工作已在逐步推开。今年初,上海市委组织部同苏州市委组织部创新推动干部交流,聚焦金融、卫生健康、商务、市场监管等领域,组织优秀处级年轻干部跨区域任职。上海青浦区与苏州吴江区党委组织部推动示范区毗连区域干部交流工作,聚焦产业发展、规划建设、乡村振兴等领域,组织优秀科级年轻干部跨级别任职。一时间,长三角各地不少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的干部们,纷纷奔赴示范区开启“创业之旅”。

但安徽干部出现在一体化示范区还是一件新鲜事。从地理位置上看,示范区地处沪苏浙交界地,并不与安徽接壤,此前示范区执委会的工作人员,也都来自沪苏浙两省一市。

现在不同了,在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干部交流工作座谈会召开当天,共有7名安徽干部挂职上海,其中安徽自然资源厅的姚敏和安徽省发改委的董楠正式挂职示范区执委会,为期一年。至今,他们在示范区的工作已“满月”。

“其实,示范区早就有安徽的身影了。”姚敏说,她一进示范区执委会的大楼,就看到一楼墙上刻着:上海要进一步发挥龙头带动作用,苏浙皖要各扬其所长,有关部门也要大力支持,使长三角地区实现更高质量的一体化发展,更好地引领长江经济带发展,更好地服务国家发展大局。



“元荡路”经验



姚敏所在的生态和规划建设组一向以工作压力大而著称。2019年10月示范区执委会刚成立时,生态和规划建设组的办公室里还没有倒计时LED屏,但墙边的白板上挂着一张张规划图,翻到最后都能发现两句话:“开局即决战,起步即冲刺”“今天再晚也是早,明天再早也是晚”。

这种工作压力,记者在采访时也能感觉到。当天,记者跟姚敏约了一个采访时间,但快到点时,姚敏告诉记者,她临时接到一个工作任务,让她立刻与同事赶去元荡联系工作,于是记者跟着他们匆匆出门。

去年11月初,东航路—康力大道省际断头路被打通后,从示范区执委会到元荡,开车只需要20分钟。但是在示范区挂职一个月的姚敏还没有去过元荡。“之前已经看了很多关于元荡的介绍,自己网上查了一些资料,说是实现一个批文、两个公章,今天终于身临其境,感触挺深的。”走在元荡步行桥上,姚敏连连感叹。

姚敏所说的“一个批文、两个公章”指的是去年贯通的东航路—康力大道互联互通工程,由于前期分别立项,缺乏有效沟通,分属上海青浦和苏州吴江的两段道路无论是规划、设计、审批,还是建设标准、工程进度都存在明显差异。其中最突出的矛盾是审批标准不统一。

为了解决这些难题,去年3月起,执委会多次牵头召集各地相关部门和公司召开协调会,各方商量后决定,在元荡公路桥的审批上,由上海市水务局牵头,会同苏州市水务局联合审批及后续监管,按照上海市相关要求执行。审批时由上海水务局牵头,实行一窗受理,一口发放审批决定书。对于不一致的审批要求,遵循就高不就低的原则。去年7月13日,上海市水务局、苏州市水务局联合签发了“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跨域项目水务准予行政许可‘001号’决定书”,在许可决定书的下方,盖上了两地水务局的公章。

如今,贯通后的“东航路—康力大道”已经改名为“元荡路”,从隔壁的元荡步行桥上眺望两岸,桃红柳绿,一派春光,不少游客在此观光打卡。据说在清明小长假期间,桥上游人如织,从前杂乱的芦苇荡俨然成了名胜风景区。姚敏走过的步行桥被认为是眺望元荡湖景的绝佳位置,在元荡步行桥的规划设计施工时,各方已经借鉴了东航路—康力大道工程总结的经验。

姚敏一边拿出手机拍照,一边细听身边同事刘王瑞介绍两座桥的前世今生,除了两座桥以外,让她赞叹不已的风景则来自元荡生态岸线贯通工程示范段。在示范区执委会成立之前,青浦区、吴江区两地各自对其境内段进行了环元荡生态岸线贯通工程方案设计,但由于缺乏顺畅的沟通平台,导致工程青浦段、吴江段在建设目标、建设时序、建设标准等方面未对接统一。经过示范区执委会的牵头协调,元荡在整体上形成了协调、统一、有机的规划蓝图。

“这些一体化制度创新方面的经验,都值得借鉴学习。”姚敏边听边思考,“元荡这种省际断头路的打通,实现了区域项目的协同建设、交通的互联互通,如何从项目的协同走向一体化的制度创新,再到更大区域的复制推广,例如运用到长三角沪苏浙皖毗邻区域的建设,还需要我们去做更深层次的研究探讨。”

“再往南边就是江南水乡客厅所在地了。”刘王瑞用手一指,在空中画出一个圈。顺着他指的方向眺望,只能望见层层叠叠的树林,但这片区域充满想象空间。按照年初排定的时间节点,在今年9月底前,示范区将编制形成水乡客厅城市设计和重点区域控制性详细规划,研究提出水乡客厅开发建设、共建共享机制。姚敏所在的部门正是这项工作的牵头方。



向“学霸”学习



今年被认为是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建设的发力年,一批新的制度创新成果和一批新的重大项目建设正在推进中。这让姚敏再次感到了工作激情和热望。自从南京大学硕士毕业后,姚敏已经做了20多年公务员,虽然加班也很频繁,但多为常规性工作。

“大家更多是按部就班地做事,但现在经常会有一些突发性的工作,还需要一些创新性的做法,这就需要我不断拓展思路、创新思维,实现自我更新、自我完善。”姚敏说,这一个月,她的一本工作笔记本已经用完了,本子上记下了这一个月的会议记录、领导讲话和自己的工作思路,有时她把一些内容随手记在白纸上,再夹在本子里。记者在她的办公桌上看到,很多资料都被她圈圈画画。

类似的圈画痕迹也出现在另一位安徽挂职干部董楠的办公桌上。他的书架上有一本他从安徽带来的关于中国宏观经济的书,书中长三角一体化的部分被他圈了重点、写了点评,有的地方还折了书角。除了这本书,他还从安徽带来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要文件汇编,现在这套文件和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政策文件汇编放在了一起。


董楠是“80后”,从合肥工业大学毕业后,先后在安徽的乡镇、市委办、省发改委工作,2017年至2019年,他还曾在国家发改委挂职,工作履历很丰富。即便如此,董楠挂职示范区执委会任营商和产业发展组副组长后,依然焦虑。

“他们都是学霸,都是别人家的孩子,我在向别人家的孩子学习。”董楠用“学霸”来形容他的新同事,听起来像是开玩笑,但玩笑中有真意。“同事们干起工作来,有很强的工作主动性,不需要领导盯着,就能自己分配、完成工作,自我加压,非常优秀。”

这种自我加压似乎可以从墙上白板的“个人记录表”上看出一些端倪。这是办公室内的个人平板支撑记录,董楠的名字后面标记着“2分钟”,从现有的3个记录来看,董楠排在第三。“这方面我也要向他们学习。”董楠讪讪地笑了。


营商组墙上的白板子上显示个人平板支撑记录。 陈抒怡 摄


这一个月,董楠和来自沪苏浙的同事同吃同住,有了一些心得体会:“江苏的干部工作力度比较大,浙江的干部思维比较活跃,上海的干部视野和格局大,安徽的干部踏实勤奋,大家在一起工作可以取长补短。”

姚敏也有些感悟,她的年龄在办公室里算大的,但她说这一个月,她和年轻人在一起,“感觉焕发了青春”。“以前的工作更多是一种惯性,但到了这里,直接成为国家战略的亲历者和践行者,再次焕发出一种情怀和激情。”她说。

感受到激情的结果之一是上班时间提早了。执委会的上班时间是8时30分,但姚敏每天7时20分左右就到办公室,反思一下前一天的工作,整理一下当天工作安排,关注一下当天的重点难点有哪些。她说:“以前我也会早出门,但那是因为路上堵车,我要赶在早高峰前出门,但现在我走路20多分钟就能从宿舍到办公室,早到是因为自己想做点事。”

在姚敏所在的生态和规划建设组,加班是常态。记者曾经多次听说,为了赶进度,大家有时甚至会加班到凌晨。姚敏已经感受到了这种干事的拼劲,她看到同事们经常吃过晚饭讨论工作进度,一讨论就是几个小时,不知不觉就到了深夜。

“我已经做好了要加班到12点的准备。”姚敏的解释非常朴素,“既然我从事这项工作,就有义务有责任把工作做好。”刚到执委会,生态和规划建设组组长刘锋就跟她讲过一句话,“既来之则安之,既安之则干之,既干之则胜之”。这句话,姚敏铭刻在心。



“争取多做点事”



董楠长期在安徽省发改委工作,很多工作有市县发改委配合,工作方式较为顺畅。但是在执委会,原先的工作方式需要改变。“这里各方发表意见,我们来负责统筹协调。”董楠说,这一个月,他参与的大大小小的会不少,其中约80%都是在统筹协调。

比如,要申报一个项目,青浦、嘉善、吴江三地中有两方很积极,但有一方已经有了类似的项目,就提不起劲,态度不积极,三方意见不一致。怎么办?董楠想了想,试着解释这种现象:“三地的发展阶段、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都不一样,这种‘温度差’存在是很正常的。但执委会不是管委会,在示范区执委会成立之初,便有这样的定位。在探索示范区一体化过程中,本身就是要破解体制机制的弊端,我们千万不要再搞成一个类似管委会的工作机构,给这个体制机制再添一级。”

“所以我们更像是个‘老娘舅’,不断地跟各方沟通、协调,然后从一个更高的层面上拿出一个解决方案。实际上当大家坐在一起时会发现,并没有那么多不可调和的问题。”类似的话,记者曾经在执委会听其他人说过,没想到,刚来这里一个月的董楠,也总结出了这样的工作方法论。“但是不是应该把一体化的考核机制也做起来呢?”在总结经验之后,董楠也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等以后回安徽后,我考虑问题时视角可能会更多元化,因为在示范区一直需要我从多个视角去考虑问题。”董楠说,这是这一个月他在示范区学到的重要的一点。


董楠在工作。陈抒怡 摄


4月初,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第一批制度创新经验复制推广观摩研讨班在上海市委党校淀山湖校区举行,来自长三角和全国其他毗邻地区的学员齐聚示范区,观摩学习示范区经验。在研讨班上,董楠发现毗邻地区遇到的很多发展问题和困惑都大同小异,这让他对示范区的制度经验创新成果更感兴趣了,为全国区域协调提供“示范区样板”和“示范区智慧”,这也是示范区的应有之义。

董楠认为,毗邻地区协调发展还是要解决一个利益分享的问题。利益分享的一个代表性难题恐怕就是财税分享。今年9月,示范区将研究形成一体化示范区跨区域财税分享实施方案,而这一方案就由董楠所在的营商组负责起草研究。“我要好好干,争取为示范区多做点事。”董楠说。

栏目主编:孔令君 本文作者:陈抒怡 文字编辑:孔令君 题图来源:新华社 图片编辑:邵竞